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 《(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
【分析】
1.先声夺人,用“嗡儿、嗡儿”的声音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这到底是什么声音呢?然后从声音过渡到这件日常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下的环境描写,接着描写老人摇纺车的形象。最后才来揭开描写对象的身份——我的母亲。
2.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调动读者的感官想象,通过视觉让画面更清晰具体,通过听觉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3.最后在揭开老人身份的时候,将修饰描写老人形象的句子后置,重点强调母亲的形象。
【刻意练习】
如今,我一听见“咩咩,咩咩”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片草地来,绿绿的,像一层厚厚的绒毯铺在大地上;周围是安安静静的,阳光正顺着山坡往上爬;一个白衣少年在那里躺着,身下垫着一件外套,头下枕着一本书,仰头看着蓝色的天空。再过一会,他又会拿起手边的牧羊棍,唱起牧羊曲,带着自己的羊群继续上路。那悠扬的歌曲,云绕在山坡上,唱着少年对未来的向往。
这男孩,就是牧羊少年,一个喜欢云游四方、坚定追求梦想的年青小伙子。
【对比思考】
1.写作灵感来源于最近看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在看的过程中自己也在脑海中勾勒过牧羊少年的形象,今天便借着这个仿写去一个尝试。
2.用与牧羊人相伴的羊儿的声音作为导入,用他生活的环境作为环境画面的描写。用他躺在地上过夜的样子来进行肖像描写。
3.最后也用描写句后置的方式,强调这位牧羊少年的特点,是喜欢云游四方并且真的去做了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