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有点发烧让妞自己下楼玩,没到规定时间我就听到门铃响了,伴随着妞的哭声,我慌忙从楼上下来,看到她和两个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一起回来了。
姥姥先是劈头盖脸一顿说:“是不是又惹事了?”
我示意姥姥不要说话。温和的看着妞,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泣不成声,断断续续陈述了事情的经过……没有逻辑没有条理。听完我没做判断,转向另外两个孩子,让她们再给我陈述一遍事情经过,大概了解了情况。
原来,妞跟小伙伴在滑滑梯玩的时候,跟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并相互踢打,男孩哭的非常大声,妞就被周围乘凉的阿姨奶奶们数落,还被那个小男孩妈妈追到电梯骂了一顿,并要求见家长,说是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晚点让我下楼去道歉。
妞和她的小伙伴都陈述,是那个小男孩霸占着游乐设施不让其他人玩,还先踢妞,并且大骂说“我就打你了怎么了,神经病”。
我知道妞不吃亏,肯定也不会白白让人家打的!其他吃瓜群众没看到怎么回事,听到小男孩哭自然都来指责妞不对。
我快速脑补并还原了一下当时的场面,抱了抱妞,并让一起上来的孩子们都先回去了。
妞边哭边辩解:“真的是他先踢我的,我第一次没理他,他又冲上来打我我才踢他的,他妈妈说要你下楼道歉,可是妈妈,你发烧了,不能出门……”
我知道目前不是解决问题的合适时间,她情绪非常差,我把她拉过来安抚她:“你一定非常委屈是吗?”
她点了点头。我说,有点晚了,你先去洗澡吧。
安排她进去洗澡我快速翻看了《正面管教A-Z》,然而并没有好的收获。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想想该如何解决这个事件。
仔细回忆了「正面管教」的相关工具,我想应该关注解决方案而不是寻求事情本身的原因,引导她自己思考找到这件事解决的答案。
等她从浴室出来,我帮她擦干身体,一边帮她擦身体油一边开始了我的引导。
我:“宝贝,你今天觉得倒霉透了是吗?”(共情)“跟我说说你当时有什么感觉?”
妞:“我觉得很难过,为什么那些阿姨奶奶都来指责我?小弟弟踢我的时候她们又没看见。”
我:“恩,你觉得小弟弟不对在先,而且他还动手先打了你。”
妞: “是的,妈妈,他不光打我还骂我神经病,巴拉巴拉的说个没完……”
我:“那小弟弟打你,你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他,这样对不对?”
妞低着头喃喃地说:“不对,妈妈对不起,是我不应该惹事情,你还病着,怎么下楼给那个阿姨道歉。”
我一下子觉得孩子的伤心的哭,不仅仅是因为打架造成的,还担心妈妈的身体,可能也有担心妈妈为这件事生气而大发雷霆吧。既然找到了行为背后的动机,接下来的沟通就能更顺利了。
我把妞搂在怀里:”没关系,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当小弟弟攻击你的时候,你有这样的反应我能够理解。想一下,下次怎样可以做的不一样呢?”
妞:”我应该快速离开那个滑滑梯去别的地方玩,或者在他打我第一下的时候就去找他的家长告,而不是选择用同样的方式还击。但是妈妈,那为什么那些大人来指责我,明明是小弟弟不对啊?”
我心想,孩子的世界那么纯净、正直,怎么给她解释呢?
于是,我给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学校,一个六年级的姐姐和一年级的学弟打架,你并没有看见全过程,当你得知这个事情之后,你选择保护谁?”
妞:“当然是小弟弟,他小啊,应该让着他。……”
我:“对啊,答案你自己不是找出来了吗?”
妞:“妈妈,我知道了。以后出去玩的时候远离这些小弟弟小妹妹,她们不懂事。”
我:“我很高兴,你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情有没有好一点?”
妞:”嗯,妈妈,那一会儿她们看病回来,你还下去给她们道歉吗?”
我:“如果她们来找我们家,那我一定会给他妈妈道歉的,这个我来处理就好了,你不用担心了。”
其实,当她陈述给我的时候,我就猜到对方家长可能当时非常生气,想好好教训她一顿。小孩子打架很平常,应该不会太严重。但是,过了一个小时,我还是下楼转了一圈,确认一下对方家长有没有真的等我道歉。
许多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填鸭”,将在自己的大道理全部“倒”给孩子。殊不知,这样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所以,孩子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记不住这些家长的道理和要求。
多鼓励孩子利用外部资源,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们在启发式提问中反思,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TA自己亲自找到答案,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亲子沟通方式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