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鞋
过了八月十五,天气逐渐变凉,地里种的蔬菜基本上都卖的差不多了。经人指点,父亲做起了卖鞋的生意。
与卖菜相比,卖鞋最大的优点,是即便卖不掉不会腐烂,而且鞋子利润高,碰到个阔绰的买家,兴许还能多要点儿谎。
第一批货进的是棉拖鞋,那时候棉拖鞋在农村还是新鲜事物,价格也不贵,没多大利润,靠销量维持,好处是本钱低,投入少。
后来转变了思路,开始卖运动鞋和皮鞋,这就有点费事了,每种样式的鞋都要从大到小的号码进几双,样式又多,俗话说“货不全,不卖钱。” 这样一来,投入的本钱就增加了不少,每天起早贪黑赶集卖鞋,可以说是风里来雨里去,冬天啊,大早晨出门还黑黢黢的天呢,别人家还在熟睡,我的父母就出门赶集了,那个时候的农村,挣俩钱是相当不容易的。
平时是母亲跟着父亲一起赶集卖鞋,放寒假后换成我跟着父亲去,附近的几个大小集市基本都赶遍了,集市上的男女老少,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形形色色,也有些琐事趣事,过去这么多年,偶尔在脑中一闪,或苦或乐,都是世俗凡间的众生相。
在乐陵有个朱集镇,朱集镇有个朱集村,集市就在这个村的大街上,我和父亲头一回来这个村赶集卖鞋,向村委会交了管理费要了个摊位,准备支起来货架摆放鞋子,正在这时,身背后有个妇女吆喝了一声:“卖鞋的,你还没交'位儿钱'呢!”
父亲回头看了一眼,见是一个四十来岁的胖大妇女,端着碗热面汤正在门口吃早饭,“啥叫位儿钱?别的集上没听说过啊。”父亲边支货架边问门口吃饭的妇女。
“就是你在我家门口摆摊儿,就要一天给我两毛钱,以后这个摊子我可以帮你看着,别人想占我也不让他来占。”妇女边吃边说,说完了又往嘴里吸了一口面条。
“噢,哈哈哈哈,这可真不多,以后多劳大嫂费心了,我先给你十天的,两块钱,五天一个集,这就能顶俩月了,你看行不?”父亲很大方地给了胖女人两块钱。胖女人笑得合不拢嘴,吃进嘴里的面汤差点儿没流出来,“好,好,老板真是大方人啊,以后有个缺啥少啥的,只管开口,嫂子我家里啥都不缺……”
我问父亲为什么把咱辛苦挣来的钱白白给了别人,这不合理的费用不该交的。父亲说出门在外,遇见这地头蛇,不能硬碰硬,况且她要的也不多,多给他点让她心里高兴,以后好说话。事实也印证了父亲的观点,以后每次来赶集,胖女人都笑脸相迎,下雨下雪天还能到他家要杯热水喝,有几次去赶集到得晚,她也给占着位子不让别人摆摊儿。
这年流行嫁出去的姐妹给娘家兄弟买红秋衣,商场集市的红秋衣一度脱销,朱集这个集市上的红秋衣也卖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好几个想买红秋衣的妇女围着集市找不到货源。可巧,旁边卖箱包的大叔,正和顾客讨价还价,这时,他的姐姐给他送红秋衣来了,“兄弟,哈哈哈哈,我总算是买到了,知道你在这赶集,给你送过来,就不到你家里去了。”卖箱包的姐姐放下红秋衣就要走。“姐姐别走啊,马上散集了,你跟我回家吧,吃了饭再走,自从爹娘走了以后,你好几年没回家了。”卖箱包的有些激动。“我也不是不想回家里住几天,可你那个塞子娘们儿,说话就连屎裹尿的,我实在不愿意看见她,咱爹娘活着的时候也没少受气。还是不家去了,我想你了就来集上找你。”这位老年妇女哽咽着离去了。
再说卖箱包的大叔,目送他姐姐走后,对着周围的商贩们笑着说:“姐姐是真好啊,可送这红秋衣我怎么穿啊,这么大岁数了,还穿红秋衣!”别人给他出主意,卖了吧,他还真是从谏如流,顺手挂在摊儿上,以二十元的高价买了出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