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着杜甫的诗,我们感叹意境的美好,让我们身心得到滋养,如“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当翻开人物传记才知道这位诗人在乱世中的艰难人生,让人肃然起敬!
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杜甫生在河南巩县。这时他的父亲已经过了三十,母亲在他降生几年内便死去了。他幼年曾经被寄养在姑母家,姑母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活了他的命。这只是一生命运多舛的开始。
七三一年到七四0的十年内做过两次漫游,区域是吴越和齐赵。七三五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写出了《望岳》——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在动物里偏爱鹰和马,他用它们比喻战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质。他把一匹胡马看成是最忠实的朋友——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七四四年的初夏接触到李白,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随后一起走入东蒙山访问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白天携手同行,醉时共被酣睡,不久杜甫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自此永久分手。七五一年以前,杜甫在长安和长安附近流浪,七五一年以后有了定居,自称为“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四十四岁好不容易得到官职,却不愿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却不加考虑的地辞却河西蔚,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探望妻儿好不容易回到家,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已呈现出来。这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他长安十年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进步上和艺术的纯属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当被胡人捉住困居长安时,个人的生活与心境充分表达在了《春望》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三别》是杜甫诗的伟大成就的高峰,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感到的剧烈的矛盾冲突,考虑到的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七五九年的岁末,杜甫到达成都,在城西的浣花溪畔找到一片荒地,建起了茅屋。也写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紊乱的时代,都在杜甫大量的诗作中得到回声,有时详于其他的史籍。杜甫的诗是“诗史”,同时也是“图经”,他爱人民,也爱祖国的山川。
七七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在湘江上的舟中去世。他的一生各处流浪,却用广阔的胸襟,书写了时代的艰辛与个人的不幸,令人读起来反倒兴起昂扬振奋之感。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对于诗的努力来源于字斟句酌、出语惊人及向古人与今人学习的态度。他谦虚谨慎的学习和苦心孤诣的写作加上他的坚强乐观成就了他那传诵千古的好诗,影响无数后代的诗人,赢得大家的敬爱。他的传记充满血泪,又令人备受鼓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有空再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