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泉州,绿柳长在美丽的湖畔,在西北边陲,红柳长在荒凉的戈壁。
当下时节,春意盎然的绿柳,正是人人茶余饭后、闲庭信步、观瞻景仰的伴侣。而疆北的红柳,却独自守望着沙漠的芬芳,但它开得依然红艳,只为等待着阳关的故人。
每一位援疆人,又何尝不是从绿柳成红柳。曾经的绿柳,自己似乎是个“花瓶”,在家有家人照顾着,在外有朋友宠幸着,在单位有同事尊罩着。如今的红柳,孤身一人,茫茫沙漠,戚戚戈壁,陪伴自己的唯有远方和诗。
若说今生愿作何物,最美最爱当属红柳。为取得生命之水,它的根可以深扎沙漠地下三十多米,其坚毅开拓、不畏艰难精神实在可嘉。援疆工作又何尝不是‘’硬骨头‘’,需要我们硬着头皮去‘’啃‘’?不言而喻,我们每位援疆人何尝不是一棵棵红柳?
红柳虽处绝境,却能绝处逢生;虽无人观瞻,却依然花开花落。不争,不显,不露,彰显人生大哲学。不为名利,不求掌声,默默奉献,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位援疆人的精神写照。
大漠孤烟,红柳一直与胡扬树相依为命,甘当花衬。不论胡扬枯与朽,红柳尽放芳与菲。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位援疆人的做事准则。
红柳的枝叶还能做药材,给牧民治病。沙漠美人不当花瓶,没有宠幸,花开美景怡人,花落当药利民,彰显巾帼英雄本色。为什么而来?来了做了什么?走了留下什么?这些问号,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位援疆人要去思考和践行的话题。
作者:
福建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
泉州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昌吉市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潘海阳
2017年3月19日写于泉州分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