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进了面试,要是这次再考不上,错过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啊。”
“我考了好多次,笔试50%的进了,面试100%的掉了。”
“我积累太少,面试没得话说啊。”
“我平时吹牛冲壳子倒是没得问题,一旦上台就觉得语言贫乏、说不到点子上啊。”
“我想得到,就是说不出来啊。”
“啊”?!……这些“啊”,极具代表性。
在面试备考中,无论公选面试、选调生面试、公务员面试、事业单位面试、村官面试、高校单招面试、外企、国企、私企面试,有类似感觉的考生不在少数。
这种感觉持续导致下去的结果,基本上就是一个字:败!不少人认为最终的失败,是败给了对手。
殊不知,事实上,很多人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怎么破?念好面试三字经。
一、 扫垃圾
什么垃圾?思想垃圾、精神垃圾、心理垃圾。如果说面
试是一门学问,那么它绝对不是是简单的语言学。面试学应该=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心理学。不少考生往往总觉得自己实力不济,对手往往这也有优势、那也有优势,就是自己不行。简言之: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自己给自己找出了“技不如人”的若干理由后,你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潇潇洒洒”地走在了失败的道路上,且浑然不觉。你不是败给了自己是败给了谁?
你在为自己失败找理由的时候,人家在为成功找方法,你不败,谁败?你败给了谁?你自己。你自己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别人毫不领情,连“谢”字都不会说一个。
因此,若想面试成功,首先得当清洁工、得扫垃圾,当自己的清洁工、扫自己的垃圾。就像用塑料水管浇花,你打开龙头,水就可以源源不断,但凡你用脚踩在塑料水管上,或者用石头压在塑料水管上,那情形,你懂的。
你的脚、那些石头,其实就是你大脑里的垃圾,它们压在了你大脑的水管上。你大脑就像电脑,内存有限,原本并不宽裕的大脑内存,塞满了垃圾,还能塞进什么?大脑的“水管”都被垃圾压扁了,还能放出多少水?
如何扫?两个字:放下!
二、 捡西瓜
什么西瓜?不是有句话叫:丢了西瓜捡芝麻吗?说了正
是这个意思。不少考生把“怎么答”的内容作为了备考的全部,或者说是绝大部分。
然而,“怎么答”的那些内容,顶多属于语言学范畴,就算你追求到了你认为“神明相助”的“标准答案”,恐怕也不一定能得到高分。
因为面试除了“怎么答”的内容技巧外,还有“怎么传播”的传播技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
7%的语言。在这个公式里,不少考生苦苦追求的,只占少得可怜的7%。虽不敢说这个公式一定准确,特别是比例的定量不一定准确,但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从定性的角度分析,那么,考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求的东西,可以比方为芝麻,因为它所占比例实在是太小。而公式后面的两个加起来占93%的东西,就可以算两个西瓜了吧。
怎么捡?八个字:既要芝麻,更要西瓜!
三、 念口诀
什么口诀?面试口诀。面试到底有多少宝典?到底有多少秘籍?到底有多少诀窍?到底有多少技巧?当你用这种思维追逐时,似乎进入了一个浩瀚的未知世界、如坠五里云中。
你能说你真的没有积累吗?你能说你对面试真的“一窍不通”吗?你能说别人答得精彩的东西你一点都不知道吗?不,其实,你,本身就是一座富矿,每个人都是一座富矿,就是有待开采。
开采有什么秘诀吗?有。农村有句俗话:把戏把戏要过手。还有一句禅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真的懂了这句话么?也许你懂了,也许没全懂。要知道,修行的修,在这里是动词,所以,你一定得“动”起来。
要动起来,不是盲目地让脑袋动起来,成天往里面塞东西,塞得痛苦万分,就像毕淑敏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时候,那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灵魂的抽屉里已塞得满满,没有空隙再放一张A4纸。”
你要做的,要动起来的是:让自己脑袋动起来、声音动起来、眼睛动起来、微笑动起来、手势动起来……不是只往脑袋的“蓄水池”里面“塞”,更要往脑袋的“水管”外面“放”。
世界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脑袋本来没有渠,放的次数多了,水到便成了渠。
怎么念?一个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