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梨视频发布了一则关于水滴筹实行医院扫楼筹款的视频,再次将众筹行业推向风口浪尖。据了解,此前水滴筹在全国40多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并以志愿者的身份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而基于每月35单的KPI、末位淘汰等考核标准,地推人员大多“重量不重质”,不仅没有核实患者病情、经济情况等核心信息,更是随意填写筹款金额,鼓励患者大量转发。
显然,这与大病众筹救助他人的初心违背,却因缺乏有效机制,让唯利是图者有机可乘,甚至衍生出了代开病例、代写文案等一条龙服务的众筹黑产,水滴筹、轻松筹、爱心筹等平台也由此蒙上了骗捐、诈捐的阴影。阵阵质疑声浪下不禁让好奇,众筹平台的光辉形象究竟为何崩塌?
众筹平台目前可分为产品、债权、公益等类别,其中公益众筹主要为钱款捐助、义务支教、公益培训等,大病众筹平台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大病众筹平台,其业务模式便是其原罪所在。
大病众筹初心是为了救助看不起病的贫困用户、避免普通家庭因病致贫,筹集的款项也是专款专用,这就注定这类平台不能像其他众筹平台能够抽成,众筹项目也只能成为流量入口。
此前,水滴筹就曾在公告中强调,众筹项目并非公司盈利模块,一直坚持免费服务且帮助用户承担支付渠道产生的手续费,可以说是处于亏钱状态;与此同时,一度收取用户2%提现手续费的轻松筹目前也实行了大病筹款0服务费。
然而企业必然需要盈利。所以在一众玩家中,水滴筹、轻松筹等业务虽“谨守规则”、远离直接变现,但却承担起了快速曝光、赚取流量、培养心智的作用,从而为生态内的互助、保险等支线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用户,借由闭环链路顺势完成销量转化。现如今,这一商业模式已然跑通且颇具成效,数据显示,当下90%的用户通过水滴保险商城完成个人首次在线投保,复购意愿高达73%,而轻松互助的单款保险产品购买转化率也高达13%,单月规模保费突破3亿。
面对如此变现效率及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平台对流量的渴求有如无底洞,也直接导致了前文地推那一幕的出现,公益还是公益,但却因沾染上商业气息,难以避免有些变质。正如经济学中所言,一旦市场规范进入人们的考虑范围,社会规范就会随之而去。尤其对于立足公益的商业模式来说,还需在增量前保持理智、坚守初心。换言之,通过众筹拉新可以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但不能被过度利用、成为一种必备工具。
那么,原罪之下大病众筹平台应该如何补救呢?从“重量”重新回归“重质”,提高众筹发起人的准入门槛,或许将成为平台识别“消费善良的人”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有效的方式。
目前来看,为了方便患者筹款,只要在一众平台上完成患者身份认证、医疗诊断证明及收款方身份认证,便可发起众筹。如此无疑为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大赚一笔的“机会”,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罗一笑事件、德云社演员吴鹤臣事件等,虽然存在争议,但足够说明“狼来了”并非很难,这种行业毒果子不仅侵占公益资源,更是透支了社会的爱心与信任,不断瓦解人们心中刚建立起来的对众筹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因而,社会也在号召平台加强监管与约束,但知易行难,背后还存在新的考验。一方面,且不说彻查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是否触犯隐私,单是彻查所有财产并给予准确估值便是颇为困难的一大工程,尤其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一法则下,人们总有办法隐瞒实情;另一方面,当下法律维度暂未提供有效支持,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王虎也表示,对于水滴筹这样的互联网募捐平台,无论是监督还是推广机制,都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当然,监管并非一蹴而就但却必须推进,只有通过提高骗捐、诈捐成本,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负面案例。与此同时,或许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借由打击代开病例、代写文案等黑产减少造假概率,毕竟无米难成炊。
虽然人们颇为信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道理,但客观来看,却不能因为某些负面事件一票否定众筹这锅汤的价值。而当下,想让大病众筹重回“神坛”,可谓长路漫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