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古之名将,以一己之谋略,庶几亡齐,然而,伐齐之战后期,由于燕惠王受反间而召之,恐祸加身,弃燕奔赵,一代将星辉煌的军事生涯戛然而止,诚令后人感叹天不助大英雄,但细究这段历史,实在有些东西至今让人回味不已。
乐毅本不是燕国人,只不过是燕昭王遇之甚厚,报恩而已,既然不信任我了,我一走了之,总不为过吧?所谓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白,走得光明磊落,亦未尝不可,但是,作为燕惠王召乐毅,从国家利益层面来说,亦不能说没有道理。
首先,乐毅带走的伐齐军队是燕国的倾国之兵,国内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以外,恐怕再无富余之卒。换言之,这就是一场豪赌。
其次,在乐毅伐齐这几年,强大的秦国也频频出击,如三十二年,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三十四年,秦伐赵,拔石城,三十五年,秦再取赵光狼城,斩首二万,等等,秦国的这一系列攻伐,肯定让燕国胆寒,如秦越赵而攻燕,当如何?如三晋失之于秦,而欲得之于燕,又当如何?燕国内部空虚,这可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齐未下,而燕已陷,燕王将如何自处?危机时召回伐齐大军以救国难尤恐时不我待,抑或去国奔齐,以亡国之君的身份生活在乐毅的蔽翼之下?一国之君所谋者大,这些问题燕惠王不能不有所考虑。 再次,乐毅在齐国的表现也实在让惠王为难,不战不和,不王不立,这一定给惠王一个巨大的错觉,乐毅深谋远虑,所图者大,是不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呢?这就是聪明人的苦恼,人家会过度解读你,对吧?其实窃以为,以乐毅的才智,不会不明白,从各个方面看,王齐绝不是个好的选择。再说说田单那个反间计,实在不能算高明,做做而已,有没有效果听天由命,所以惠王借这个时机召乐毅回国了,回国做什么?我想应该是商议伐齐守国的大计,且乐毅回燕国,本身对秦和三晋就是个巨大的震慑,再者,齐仅有二城未下,能力稍次的骑劫完全可以胜任,然后是不是可以分兵回国以自保?燕惠王其实是一件事分两步走,这应该没有问题。存不存在召乐毅而诛的可能呢?我认为不会,须知在这样的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杀掉乐毅,极有可能出现在齐军队的哗变,也极有可能有人取代乐毅,真的在齐称王。但是,自知与惠王历来并不融洽且熟知历史掌故,自我防备意识极强的乐毅做出了不回燕国的决定,这对于乐毅和燕惠王,乃至燕国来说,都是个最坏的结果,于是惠王搬出父亲昭王来规劝乐毅回燕国,但这一切已不可挽回了。
所以,就历史而言,没有绝对的错与对,以二分法读史,亦不会真正体会其中三昧,我想只有将人物设身处地的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几千年后的我们才隐约感受到亲历者痛苦的纠结和无奈,这种纠结和无奈也是历史对人性的记录吧?古今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