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推荐分享了蒋勋先生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的前作《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成书于上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经久不衰。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同时并多次举办画展。 作者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出版有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十余种,包括《美的沉思》、《艺术概论》、《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天地有大美》、《破解达文西密码》、《破解米开朗琪罗》、《孤独六讲》等。
书中对作品的描述更像是一位爸爸带着女儿参观博物馆,女儿一边看一边好奇的提问,爸爸则用浅显但又生动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完美解答了女儿的疑问。正如本书序中所言,这本书是想向年轻一代的学生讲中国美术史,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再加上精美的配图,图文并茂,看完之后,真的有一种想去博物馆看实物的冲动。
看完全书,水瓶认为和西方的美术相比,中国美术有以下几点特色:
1.独特的工具---毛笔。
在汉代的时候,毛笔就已经很发达了,毛笔是用柔软的毛做成的,和硬笔不同,用它来写字作画,可以忽粗忽细,做出很多变化。
正是这种独特的工具,造就了中国绘画"书画同源"的独特现象,又由于毛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柔软、最具表现力的绘画工具,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色彩已不再,但线条仍然使画面充满动态,栩栩如生,也因此,中国自汉代之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注重色彩,线条的千变万化,也就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我们常常用“龙飞凤舞”,或者“天马行空”来形容中国线条的美。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持犁男子右手中的绳子,是用下笔快速的两三笔线条画出的,熟练而且流动性极强,这恰好是中国书法线条的特色。
像《竹林七贤、荣启期》这样的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一根丝一样连绵不断,在中国古代就给了它一个名称,叫做“春蚕吐丝”
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吴带当风”和 “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
2.佛教艺术--敦煌艺术和菩萨
佛教原产于印度,北魏时期传入中国,随着这种西方宗教的传入,也给我们的绘画带来的许多不同于以往的题材和内容,比如:“飞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这个是在以往中国画中没有的,同时随着文化的融合,渐渐地“中国化”了。
北魏的“飞天”是V字形,非常呆板。可是到了西魏的“飞天”,不但容貌变得非常清秀,很像顾恺之画中的女子,连身体的姿态也变得十分优美。她们衣服上长长的飘带飞扬在空中,和天上的流云、花朵交错,组成非常美丽的韵律。
中国化最为彻底的当然要数“菩萨”了,“菩萨”是印度文翻译过来的,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道德,菩萨在领悟了生命的道理之后,很关心世界上的人。中国人觉得,菩萨好像母亲,无论你做错了什么,他们都会原谅你,还是一样的爱你。你有了困难,他们也会全心全意帮助你,保护你。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菩萨由原来的男性形象渐渐地女性化了。
3.文人画---山水、花鸟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美术“书画”同源,所以我们大量的绘画都是出自文人之手。而大概文人又都比较感性,大多失意的缘故吧,因而纵情山水,鸟语花香的生活日常也就成了他们创作的来源。这类题材应当是我们区别于西方绘画最大的代表了。同时也诞生了一种中国独特的绘画技巧--“皴”[cūn]。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皴使山石看起来更厚重,更有体积,立体感也更强了。
通过了解以上这些不同,是不是觉得我们的美术文化更加值得我们热爱了呢?文化艺术是没有国度之分的,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造就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在了解分析了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同与不同之后,我们会更容易发挥其各自的特色,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