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783天,2018年6月11日,周一
最近听了王阳明的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也知道了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修炼。
在三字经上说,人性本善,在王阳明这里却是人本无善无恶的。这让我想起了刚出生的婴儿。是人生来是没有善恶的分辨的,这善恶的评判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周围人的影响而习得的。所以人的可善可恶是后来选择的结果。对同一个事情有的选择为善,有的选择为恶,有的选择忽视,不同的选择面前,反应了不同的人格。而什么样的人格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什么是人格呢?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品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灵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诸事态度,还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习惯等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问一个人,你是谁?有很多人就会回答他的职业是什么?他的身份是什么?他的名望是什么?其实这些回答这是不正确的。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可以变来变去,可以赋予,可以被剥夺的;而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相对恒定,不会被剥夺的,这个相对恒定,有一定倾向性的内在品质,才反映了一个人与另个人的不同,个人与另个人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格的不同,千差万别的人格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人生。由于人格的组成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每个人在面对同一情况时都可能有不同反应,面对同一个事物场景,境遇不同的人,有千差万别的感受和体验反映。这也让我想起了,邱老师带领我们看房子看路的意象对话:我们不同的人在邱老师相同的语言带领下,都看到了不同的路和不同的房子,有的房子是草做的,有的是水泥建筑,有的是砖房,有的路是土路,有的是柏油路,宽有的窄,房子的大小不一样,房子的窗户安置不一样,房子的门也不一样,每个房子里的设施看到的也不一样,每个人对房子的感受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多彩的世界,是不是我们很好奇和兴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在面对外界事物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有着复杂而多层次的知觉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任何外界事物都是毫无意义的材料,人会通过选择分组,推断,排除,投射,关联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式,把自己的解释性范畴强加给材料。所为解释性范畴就是人的整体意识结构,意即人格。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格将决定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世界,体验什么样的人生!尽管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缺少种种物质上的东西,但最终让你感觉好不好的决定性力量,却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你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