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EATHER
可能冷冽的西风终于听到我昨日的呼唤,韩原大地上的空气较之昨日终有所好转,那初生的阳已经可以透过那重重阴霾,去发散它的光芒与热情了。虽然午后的天骤然变得阴暗、寒冷,但良好的开端总是容易让人开心上一整天!
THE STORY
虽然,我已经开始潜意识的将自己当成一位“逊咖主角”,尽量以较低的门槛去面对新生事物,但一些东西依然还是形成“阻碍”了!
具体的“阻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学英语的时候,来外界(自己?)的压力?
2.上班真的很累!是否一定要坚持一些日常?
3.为什么“佐藤老师”可以这么科学的“读书”?
1.学习 OR 压力?
最近,我渐少去背一些单词或者是句子,经过分析,我想到了以下几个原因,并按照优先级对其进行罗列。
"A++"
想学但却没有进行下去这个问题,我认为动机不是关键,因为我已经深刻认识到英语是多么的重要。关键在于,我是不是已经准备去好好学习了?我想,我还没有这个准备吧,我可能只是单纯地开始去靠近,但没有深入。如果真的要准备学了,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学习的计划,甚至是学习的方法或渴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些我现在要么是没准备,要么是自己也搞不清楚!如此看来我确实没有准备好。我将这个原因定为优先级最高的也就是最合理的分析。
“A+”
人本来就天性懒惰,是不是可以考虑加个什么组织学习一下,最近李笑来的英语学习社团貌似不错,可以考虑一下。但是像VIPABC这种大的投资,我看还是算了吧,因为以目前的我来说,没有强大到一定程度的“输入”,我是不会考虑这种强大到一定程度的“输出”的。
“B-”
因为写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个原因是有多虐心啊,效率提高迫在眉睫!
“C-”
办公室不让用‘WIFI’,算了吧,这个原因估计是大脑用来凑数的!
通过对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我发现,不论干什么事都得有一个较充分的准备。就拿学英语这件事来说,我到底应该怎么学,什么时间学,学习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提前做好功课。说到这,有的人可能就不愿意了,不就是学个东西呗,为啥要弄得一副“搞事情”的样子?这真的有必要吗?……
我想说,这真的有必要,为啥这么有必要,因为我是以提升“效能”为前提出发的,我不希望自己浪费的大把的时间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也不是什么天才,看一遍就会“过目不忘”,我更多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然后确认自己确实收获了那么一点儿东西。
上班很累 OR 休息?
拿这几天的我来说吧,我真是累坏了。因为继前天一天的“清洁工+搬运工”之后,昨天我又被抓了一天的壮丁,当然,干的还是老本行“搬运工”。出于中午回家吃饭的习惯以及“战斗意志”的磨练,我还是坚持回家吃饭。一天下来感觉自己真的很累!
再有就是出于对近期精神萎靡状态的一种激励手段。我希望自己尽快的“动起来”!所以在之前已经准备开始放弃“饭票”这可爱的小伙伴。如今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已经变成了,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状况,我是迎难而上还是适当进行相应调整?
关于这个问题,我现在也不是很懂,但在“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警示名言的教育之下,目前我还是先行尝试“适当调整”吧,因为我也不想一天总是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我需要更充沛的精力去干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此时我应该主要保持夜晚及中午睡眠质量,避免两个时间段干一些有碍睡眠的事情,比如熬夜,中午加班……。同时我也可以适当减少早晨的运动量,更多地做一些以热身、柔韧为主的活动。
拿今天来说,我为了早早完成5项清单任务,而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这真是一件愚蠢之极的决定。以此来看,早干不一定好,巧干一定不坏。干任何事情都得“三思而后行!”
“佐藤”老师的理论真的很简单!
教大家“狡猾读书”的佐藤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的精髓就是‘提高效能’”。
他这样读书:
自认不是优等生的他按照“所谓的正确读书法(读课本-记笔记-做题-确认答案)”学了一段时间后,寸功未见,且离考试只剩两个月时间,他决定“偷懒”。
他将学习方法转换为:答案-题目-参考书,即先看题目对答案,接着不断熟悉题型,然后再看参考书。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狡猾学习法”。
有些人看了之后肯定会不屑一顾,认为这就是作弊,就是偷懒,不会有好成绩的。那我们再看几个细节性的东西吧。
1.作者归纳此种学习法正是源于“作弊”的经历,“答案”确实可以让你考试过关。
2.作者如何选择“答案”的载体“题库”:网络查询(确定几种符合自身的目标)-书店选购(挑选自己喜欢的板式、风格)-确定要买什么。想想自己购买参考书的经历,你是否做过这么多的准备工作?
3.怎么看答案与题目?作者会对所有题库中出现的题目进行划分,根据是否基础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为最基础部分。根据出题频率划分为++、+、-三个档次,其中++为每年都会出的题目,他认为A+ > B++ > A-。
4.作者很朴素的认为,人类本来就很健忘,所以不论是看答案,看题,还是看参考书,他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当然也不是纯粹的重复,他会不断总结更高效的策略。
看完了,他的学习经历,“再看看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学的,老师又是怎么教的。”
老师每天都在告诉我们,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一本出色的学习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同学每月都告诉我,这次谁谁谁又考第一了,他们班的谁谁谁老师真厉害!——我走过的最长的路是……套路。
老师最后还告诉我们,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天分铸就的——天分真的就这般一文不值?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不断强调的都是,你应该……,你应该……,如此看来,他们不是在教学生,而是更多地把学生变成自己更喜欢的类型吧,什么是他们喜欢的类型呢?我想他们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听话
2.刻苦
3.自学成才
这时,我就想问一个问题:老师,你是为啥不去卖红薯呢?……这就是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它让那些整天都在玩,学习成绩又奇好的怪胎们成为了老师眼中的“无奈”。虽然这有些以偏概全之嫌,但自接受教育开始,老师一直要求我们的就是:你要上大学,你要考前十,你要……,你要……,总之基本都是你要怎么怎么样。我只想说,我要飞!
这些话,是否让我们潜意识的认为,我们其实是可以学的更好的,只是我们不想去学习罢了?这是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我们又是否在不断地被错误引导?
其实,学习就是打游戏,你从一无所有的“0级”开始,慢慢的升级到更高的级别,仅此而已。
THE PLAN
今天,我完成了所有早上制定的待办项目清单!
清单如是:
1.工厂技术协议目录清单了解;
2.国富论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机器效用
3.集市日化购买
4.每日写作日常
5.“狡猾的”读书法第一章——不用理解,只看答案!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