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吗?是的,真的过去了二十年 | 我的 1997

Sayings:

说起1997年,你可能会也这样一愣: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吗?是的,真的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

几天前,看到一位读者留言说“1997年出生的人都20岁了”时,我就是这个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电影《夏洛特烦恼》里又用了一遍群星演唱的《公元1997》这首歌,如果不是因为韩剧《请回答1997》的播放,如果不是因为大家开始集体讨论“香港回归20年”……我们很少会突然想到20年前。

如果不是听人们讲当时的故事,我们也很少想起流行小说《花季雨季》、恨不得全中国的女孩子都在学的 left right “兔子舞”、韩潮的第一次流行。《快乐大本营》在那年7月开播,小孩子们那天都守在电视面前;那年满大街放的“你总是心太软”。

毕竟,每一个用“ 20 年前”开始开始的对话,都是有点残酷的:那年出生的人已经进入花季雨季了,韩流都有点要过时了,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你,虽然夜深了还不想睡,但早已经心硬如铁了吧。

你的1997年发生过什么事?你的20年前发生过什么事?那时候看的电影听的歌,那时候陪在身边的人,现在你还偶尔会想起来吗?

为什么人们会忽然怀念起 20 年前的1997年?

电影甲方乙方是那年岁末的贺岁片。电影末尾,葛优说:“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那时候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只是平平淡淡的。那时候人们整体上充满抱负,充满坚定。

但现在看来,那一年,以香港回归为标志,发生了很多对社会影响深远的事。香港回归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晚会上,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譚詠麟、林子祥、王菲同台献唱,留下了很经典的一幕。

他们改编了很多经典歌词,其中有一句是:面对后世万重浪,定要俗世流芳。

印象里还有这么一句:从明天起,前途无量。


我的 1997 年

自述:新世相的读者们

采访、整理编辑:Cassie

《花季雨季》、《少男少女》、《快乐大本营》

@寂寞蒲公英 | 31 岁


那年我 11 岁,父母订了一本杂志叫《人之初》,我基本上当成小黄书在看,但它也帮助我完成了性启蒙。最常看的是《少男少女》,这本杂志设计为少男从一面开始翻,少女要从另一面开始翻。我每次都会先看少女的部分。

《花季雨季》热卖,香港回归前一天下午我还在家看,后来拍成了电影,里边还有李晨(猛然发现李晨居然已经出道二十年了)。7 月 1 号,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交接仪式,讨论的是“英国人的制服还挺好看的”这种话题……

隔了一周多,《快乐大本营》开播,本来每天放学都会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直到妈妈在楼上大喊回家吃饭时才散,但开播那天,我们都没有去玩,放学就直接回家等节目了。

那年还有件大事就是重庆直辖,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直辖马上发生巨大改变,但印象很深的是,邮政编码是 630000,直辖后改成了 404000,电话前的区号以前是 0811,后来改成了 023,当时觉得这个数字加上去真的很酷。

街上还有“面的”的北京

@静 | 31岁

97 年小学升初中保送了,我妈一开心奖励我去北京玩了一个多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宽阔的马路和那么多汽车。

那时姐姐不肯回秦皇岛,坚持要当北漂。她当导游,姐夫开旅游车,做涉外旅游,条件已经相对不错了。但她住的那个半地下室还是让我印象深刻,窗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采光不太好。我姐那时怀着孩子,大家都很单纯,笑容很多,都热火朝天地努力挣钱,感觉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那时候北京天好蓝,早上一起出去吃豆腐脑,街上还有面的(di),就是北京的的士,面包车,最便宜的。离开北京时那个面的司机可热情了,一路上都在说开车的生活,那时候大家都情绪高涨,非常开心。夏天的大太阳晒着也觉得没什么,没有那么多物欲,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谈资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现在却常常离不开钱车房。

后来大家都散了。有离婚的,跑路的,有赌博被抓进去的

@卢秋 | 31 岁

1、

90 年代经济蓬勃,也是我家最富有的时期,爸妈做五金生意,一个月能赚好几万,在那个一块钱能买 5 根羊肉串的物价年代,我基本是要什么有什么。2000 年之后经济就不好了。

97 年我上五年级,那时我们都流行说“酷”、“帅”,那是韩潮刚刮进中国的一年,有次我考了全校第一,我妈送了我一个随身听,店家送了几盘磁带,其中一个就是 HOT,顿时觉得“哇,太酷了哎”,红头发好厉害!最喜欢张佑赫,逃了课去篮球场听歌,觉得自己特牛逼。

有次我在学校 4 楼顶做值日生,听到 3 楼半的男生哼哼一首歌,“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他说那是最流行的,任贤齐的《心太软》,我回去就买了盘磁带,听来听去都觉得没什么调。我还是最喜欢 HOT,We are the future !那个 MV 的舞姿太有魔性了。

2、

我们班里有个女生妈妈喝农药,爸爸跑了,跟奶奶生活艰难,后来学校组织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她在影院嗷嗷哭,我们也都跟着哭,哭得都不记得演了什么。回家我妈听我说这事,让我给那姑娘送了一大包苹果,还有 100 块钱。那时候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五百。

3、

那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差异都没那么大。我们整个楼都会在一起过春节,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七八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做菜的场面吧,都开着门做菜,孩子乱串,然后去其中一家吃年夜饭。

后来大家都散了。有离婚的,退休的,有赌博被抓进去的,还有一个年入千万被牵扯进金融诈骗。都随风飘散了。

我现在突然很怀念那时候,想起来,父母也就我现在的年纪,一群同龄人,带孩子一起过年,嬉笑打骂。现在很难再有这样的生活场景。

那时候的洋气更像一种雄心

@Yamagashi | 24 岁

97 年我只有 3 岁,那时我爸周末会带着我去跟他朋友们打台球,旁边有游戏厅,那年应该拳皇制霸了街机厅,里面有小伙子在抽烟打游戏,墙上贴着香港电影的海报。

走在北京的路上没什么绿化,一股尘土味,但路上能听到非常响亮的蝉鸣。那时候家里的磁带有邓丽君也有beyond。我表哥会弹吉他,而我只会把磁带里的磁条扯出来。

周末的时候,我妈把头发夹卷,带我去团结湖公园玩,不光有白鸭子船,也有大象滑梯。对我来说那是最好的年代,因为 97 年我被邻居家姐姐送了一整套机器猫的漫画书。

一切都很洋气的感觉,那时候的洋气更像一种雄心,我们见识了好多好东西,还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去地球村里探险。

在被抛弃的世界里表演

@三木

那一年,照顾我长大、陪我走进学校的奶奶心脏病突发去世,百天后母亲癌症去世。我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在后来的很多年,我常回想失去这两个人那年的很多细节,是不是只是一场噩梦。

我依然记得那个夏天,学校要背诵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市里举办庆祝回归的活动,我要参加集体操比赛。我像被全世界抛弃,又要在被抛弃的世界被强迫表演。

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吗?是的,真的过去二十年了。我开始在眼角看到皱纹,我开始看到一起长大的伙伴为人父母。而我在深夜里复习考试,只为走的更远。此刻想起来,发现她们离开我 20 年了,我好想念。

好像坐着京九线,能一路开到香港去

@辰辅

97 年我上初三了,家在河北任丘,那一年京九线通车,路过我们家那儿,我一直觉得它能开到香港去。

那时对香港的印象,用关键词来总结的话就是“一国两制”和“明星”。其实我那时候是抵制香港明星的,觉得俗,哈哈,那时候都追国产和美国的,窦唯,张楚,唐朝,迈克尔·杰克逊等等。

我身边的人都是追港台,四大天王、古惑仔、张国荣、张信哲什么的。我没有因为追星志向不同而跟他们怼,我那时候很酷。

穿松糕鞋的妈妈写来的信,开头是“辉哥”

@youngC | 26 岁

1997 年我 6 岁,妹妹 5 岁。那年妈妈在广东打工,爸爸是村小学的老师。我们家是村里第一个买彩电和录音机的,爸爸是个文艺青年,妈妈学了裁缝,在服装厂工作,是个时髦的美女,现在流行的松糕凉鞋她那时候就穿了。

过年时妈妈带回家很多磁带,她最喜欢的是齐秦,还有张学友,那一年他们俩都上了金曲奖。还有任贤齐,家里天天放他的歌,以至于到现在他早期的专辑我都会唱。

香港快回归时每天新闻都在播。记得有天爸爸正在看新闻,我和妹妹站在电视机前问他:香港从哪里回来呀?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会给我带一个大西瓜回来吗?爸爸说,不会的,但妈妈回家的时候可以给你带。

那时家里没电话,妈妈每周会打电话到邻居家,我和妹妹、爸爸就跑过去接。我常常偷看抽屉里爸妈的往来信件,只记得称呼是“辉哥”、“群群”,现在想起来,他们的异地恋隔着千山万水,没手机也不懂上网,那么多年也坚持下来了,如果是在现在,估计很难吧。

如果知道要离别,我会更珍惜 1997 年每天中午那一小时的时光

@nana | 33 岁

1997 年,我 13 岁。初中时期家教甚严,基本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打着学英文的招牌,我拥有了自己的 Walkman。每天中午趁着家长不在,我偷偷打开收音机,收听一档流行音乐节目《音乐无限》:“这个世界,没有边界;这个世界,只有音乐。这里是楚天音乐广播电台FM103.8兆赫,我是晓易。”

每天中午,这个温暖阳光的男声陪伴我一小时,大约是我最幸福的时光了。那一年排行榜上所有的流行乐到现在都是我的最爱,张信哲的《用情》,张清芳的《纯粹》,万芳的《孩子气》,张惠妹的《听海》……

我努力攒下所有过早(早餐)的钱只为买上一盒盒正版卡带,一盒磁带 10 块 5,一碗热干面才 1 块 5,一个礼拜不过早才能买一盒,表达我对晓易的支持。

慢慢地,晓易的声音融化到我的骨血里,我暗暗许愿,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电台 DJ 。可爸妈文化程度不高,家里经济一半,不切实际的梦想对他们而言就是扯淡,他们希望我有个大学文凭,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平安喜乐一辈子就好。

1998 年第一天,晓易离开了电台,那个时间段换了一档节目,换了个主持人。我没跟任何一个人说过,我哭了有多久,我很后悔才 13 岁的年纪,没有能力去看看他做现场节目。后悔一个电话都没给他打过,一封信没写过,没告诉他我很爱他,他的每句话每个字对我而言都非常重要。如果知道要离别,我会更珍惜 1997 年每天中午那一小时的时光。

我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这段过去。直到现在,我所有银行卡密码都是 “97” 开头,后面四位数也与他有关。

爸爸妈妈下岗了

@小仙虫 | 29 岁

1997 年因为搬家我转学到了新的小学,一个人都不认识,很孤单。快放暑假的时候,学校发了电影票让学生去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飞虎队》《刘胡兰》和《离开雷锋的日子》。

那一年香港回归,学校放假庆祝,要学生们回家看电视。看着他们降旗、升旗,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回归的激动,而是那个旗杆上面竟然是吹风的,旗子一升上去就开始飘,当时感觉好先进,学校的旗杆真是弱爆了!

爸爸妈妈本来都是国企的员工,那几年国企一个接一个破产,结果他们都下岗了。家里开始走下坡。妈妈开始学着做小生意,去早市卖东西,印象中她要每天凌晨两点起床,白天也没空休息,又是体力活,这样做几年,身子也就垮了。

我一直觉得妈妈五十多岁去世,跟她后来的辛劳有关。那时候,我的父母也就是在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型下的谋生者,作为个人,能做的选择很少。

如果可以回到 1997,我想让妈妈换个轻松一些的工作,不用那么劳累。日子过得辛苦一些没关系,或许她可以多些时间,看到我读完书,成家立业,去回报她给我的爱。

那时候还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梳着《东京爱情故事》里女主角的发型

@彭彭老师 | 40 岁

1、

1997 年,我在上海一所工科学校读大学,那时还在发育后期,黑,瘦,自觉很不好看。被其他女生排挤,被男生欺负。后来才发现,是那时的男生不懂得表达内心的喜欢,所以用攻击来表达。

那时有一部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非常喜欢里面的女主角莉香,于是也梳了她那样的头发。那时上海还没有轨道交通,出门都要坐公交,路上时间很长,还在用月票。有个暗恋的大一级的学长,跟我每天会坐同一部车,坐车时偶尔会挨很近,车子摇晃,会触碰到他温暖的身体,可以心跳一整天,回味一整天。

去和一个男性朋友一起看电影。后来那个朋友给我表白,我吓呆了,那天他喝醉了,上课拉我坐他边上,死死拽着我的手。直到毕业上班后,他成了我的初恋。刚毕业不久他就想要结婚,我拒绝了,他编了一个谎话骗我,最终导致我们分手。

断绝联系 6 年后,他再次找到我,告诉我那时撒谎是为了刺激我跟他结婚。那天我们抱头痛哭了一场。

2、

我的第二任男友非常喜欢张国荣,我也把他当做最爱的偶像。那时候去看他的演唱会,他一唱起“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马上哭得要死。

还有木村拓哉,笑起来……唔。上次跟朋友说到人工智能,我说要努力赚钱,以后可以定制机器人伴侣了,我就定个木村型的,人生就圆满了。

3、

我大学靠做兼职赚学费和生活费,娱乐生活就是泡图书馆,那保龄球也刚刚开始兴起。我的专业是电子工程,毕业时找工作不难,还包分配,外地学生也能落户上海。不像现在这么难。

第一份工作工资 2000 多,还需要翻 3 班。90 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流行单片机(电脑的雏形),那时信息流通不如现在,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毕业后工资水平也差不多,贫富差距没那么大,没得比较,所以还挺满足的。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不再那么相信努力就一定有机会,有好的未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机会,现在的时代机会更多。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把自己想象成超人,无所不能。我是 30 岁之后才渐渐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穷尽力气也只是过好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下班后去舞厅跳舞,兔子舞

@妮子 | 33 岁

1997 年我上初中,香港回归学校组织了活动,大家一起唱“1997 年,我悄悄地拥抱你……”那首歌,特别流行。

那一年还没结束,我就跟着同村的亲戚去广州打工了,坐长途汽车,印象中从出家门那一刻开始,我就有种害怕、孤单的感觉。那时我 13 岁,还是童工,有些工作不能做,就只能被安排在一个工资最低,最辛苦的部门上班。真的很可怜,第一个月工作了十几天,工资 160 快,后来每个月平均四五百、五六百。打工的日子想吃一碗 5 块钱的煲仔饭都是奢侈,平常吃得最多的是河粉。

下班后经常去舞厅跳舞,最流行的是兔子舞,蹦蹦蹦,还有自由舞,有时也去逛街看衣服,舍不得买。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活力,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王力宏和任贤齐正火,我买了很多他们的磁带,还有陈慧娴的《千千阙歌》,我很喜欢唱。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我超级迷刘德华,他拍了诺基亚的广告,我看了又看,喜欢得不得了。有天看他的采访,说他喜欢关之琳,我太难过了,哭了一晚上,饭都没有吃,大家都不知道我怎么了。

女孩们流行穿时装,常常自己选布料,到裁缝店里定做套装衣裙,也开始学着明星们做波浪头,互相帮忙,用烧红的铁丝给对方烫头发。我年纪小,一直留着妹妹头,像个学生,没有男孩子追我,看我那么小也不敢追。

直到几年后我回到家乡时,我才决定剪成短发,还染黄了,扎着头巾,穿T恤、黑色POLO衫和牛仔喇叭裤,那时候家乡很少有人这么穿,回头率特别高。还带了很多流行的磁带回家给弟弟妹妹,去家乡的迪吧跳舞,大家都觉得我最时髦。

其实啊,在外工作很辛苦,所有的人最后回家时,都努力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让人觉得在外边过得非常好,那只是种假象。但那些假象和它背后的甜苦时光,是我最好的青春记忆。

那时候还不流行丧文化

@鹤子_-

1997 年我 5 岁,爸妈上班,奶奶带我。那时家在辽宁某村儿,每天自己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拿着小铁锹去沙堆里盖房子,或者去菜地里挖蚯蚓。初中以前基本没接触过互联网,不过也算很快乐。

爸爸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在初中教语文,小时候还没有小汽车,我爸就骑二八单车去上班。家里好多书,他喜欢看世界名著,最爱莎士比亚的,还买了个复读机自己读莎翁书里的对白,然后录下来。他喜欢穿西服,白衬衫,但总是松松垮垮的,因为瘦。而我妈喜欢读《妇女》,喜欢扎丝巾,几条丝巾就概括了她的穿衣精髓。

感觉 90 年代到千禧年初一切都很好,那个年代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机会,整个生活氛围都是朝气满满。而现在,丧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我现在在屋里吃着瓜,回忆小时候,觉得生活很神奇,20 年,世界千变万化,觉得人好渺小又很具体。

那年流行养海狸鼠,我爷爷就上当了

@huanxulol | 30岁

7 月 1 号早上,先是在邻居阿姨家里化了妆(我是男生),粉底、腮红、口红,那些年小男孩也是这样打扮的。之后穿着发的衣服,双手拿着花,边游街边摇花喊口号。发给我的裤子着实宽大了点,走着走着就一直往下掉,所以有时还得一只手牵着裤子,另一只手单手摇花。

有五角星台标的卫视中文台,是我那时很喜欢的。每天下午 5 点开始,会播一小时的动画,《小丸子》什么的。1996 年《independence day》(天煞:地球反击战)上映,当时卫视电影台放了很多制作特辑,1997 年大概 2 月,这片初次在电视上放映,特别期待,结果又因为小学生不能晚睡,遗憾地错过了。

那时我很喜欢范晓萱,因为她魔女的形象比较可爱,ATV(天国的亚视)的电视剧《飘零燕》印象很深,讲一个孤儿被人收留,很香港市井的故事,片尾曲是范晓萱演唱的《处处都有你》。直到她后来转型,我也一直很喜欢。

90 年代经济好,一个行当赚钱了,大家就都去做,或许那个时候有种乐天主义精神,觉得感兴趣的事情就去做,一定水到渠成,现在不一定了,很多时候会觉得努力了也没用,哈哈。但是努力还是很有用的。

经济蓬勃的另一面就是,做什么的都有,鼓吹得都很赚钱的样子。像今天的传销一样。那年流行养海狸鼠,我爷爷在自己住的家里用水泥做海狸鼠的饲养的窝,还通过他台湾的大哥的关系,拿到了很多用来养殖海狸鼠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最后证明是上当了。

还有喜闻乐见的气功大师、香功之类的宣传材料,好多人都信,包括我奶奶。就跟今天满大街那种自己印刷的“养生保健杂志”一个样。

那时最幸福的就是玩儿四驱车,10 元、15 元或者 20 元一辆,真的是日本田宫(TAMIYA,双星)牌的正版,后来就是奥迪双钻,还举办全国大赛,真是火爆。那时的四驱车比赛会算到航模比赛里。感觉那个年代有一种莫名的态度,就是年轻人们喜欢玩儿什么,国家都很支持。

其实时代在变好,以前父辈是有力气没活干,只能种地

@凡早早

1997 年我 8 岁,买了一个氢气球,上面写的香港回归,平生唯一一次买。

那时候住在农村,每家门前都种了树。现在,树都没了,瓦房变楼房了,门前的小水沟变水泥路了,隔壁家的人早搬走了,甚至连长相都不记得了。

那个时候水很干净,河里的水可以淘米,现在污水严重也开始治理了,家里条件好的桶装水不会喝,都是网上买瓶装水,那时候物质贫乏有钱都买不到,现在完全不同,快递也通乡镇。

其实时代在变好,以前父辈是有力气没活干,只能种地,现在只要愿意做点小生意摆个摊,还有大把服务员,保安工作。但过去大家都清贫、信息闭塞,不了解外界。现在贫富差距太大,加上信息流通快,网络把最底层的人和富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展现出来,你在微博看到某某在晒巴黎旅游照片,可你一年攒的钱都抵不上人家去巴黎的一张机票,于是大家都奋起直追朝钱看。甚至开始感到愤怒、不平衡。

那时候不一样。现在再回村子里,人们脸上愁苦多一点

@1874郎中 | 23 岁

1997年我 3 岁,那时家在河南漯河的小村子里,经常跟着大孩子去田里拾麦子,逮蚂蚱,路上还都是那种带梁的自行车,小孩子要斜着蹬,半圈半圈的骑。

那时爸爸爱穿骚气花衬衫,梳三七分,是村里第一个有 BB 机的人,还因为养了很多兔子上了报纸。那年妈妈 20 岁,很漂亮,瘦瘦白白的,很女神,买的羊毛衫现在我穿也还时尚的不得了。转眼二十年,这个月的前二十天我一直在陪妈妈,她发福有白头发了,带她吃喝玩乐,怕她老。

90 年代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爸爸 16 岁出门谋生活,回来后死缠烂打追我妈(他们是小学同学),那时家里没钱娶媳妇盖房子,我妈就直接跟我爸领证完成家了。然后俩人去平顶山做钢铁生意,攒了钱回村里开家具厂、养殖场。

那个年代给底层的有头脑的人很多机会,赤手空拳也能撑起一个家。他们没有很多焦虑,总是气质昂扬,有情饮水饱。现在再回村子里,人们脸上愁苦多一点。


读后思考:

想想你的1997年。从那时开始的20年里,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送儿子去学校后,老公送我去公司。坐在车里无意间看到不远处路边有两位个头似初中生的路人。本没太注意,但其中一位抱着个...
    我是谁的谁阅读 192评论 0 0
  • 日暮风盈袖, 梅疏雪满枝。 长空无雁影, 不得寄相思 。
    念念相续1阅读 643评论 1 2
  • 萌萌哒小螃蟹,可爱吧
    Sweety小任性_20b7阅读 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