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简友素心若霞的文章,想到了“眼界”这个词。
她和我一样,也是小学的老师。在教学某个语文原地时,有八个词“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研究所、派出所、哨所、诊所”,本以为这些词里“研究所、哨所”是他们比较陌生的,其他的都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应该都知道。然而,却不是她想象中那样,不要说那些“馆”孩子们很陌生,就连“派出所,诊所”这样的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都有很多人不知道。
我不禁感慨,农村学校孩子们的眼界,真的是太狭窄了。
我就是村里长大的,深深地明白这一点。
当时我们班里的那个“学霸“男生,父母都是某厂“工人”。(在我们上学那个年代,工人是高出农民好几头的一个名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学起来我丝毫不逊于他,但是一到阅读和习作,差距便显露出来不是一点。
记得一次作文是状物。我写的是《一只大母鸡》,而他写的是《文竹》。虽然老师都给了高分,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文竹是什么。你想想,咱父母每天都是磨豆腐喂猪,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侍弄花草?每天我见到的就是鸡飞狗跳,哪里分得清“文竹”“武松”?
还有一次是做阅读题。说,一位贵妇人耽误了一个名家的音乐会。在开场前,她问一位匆匆而过的先生,是否可以让她高价买了先生的座位。这位先生说好。然而,当先生把座位给这位贵妇人的时候,她却不敢坐,为什么?
我哪知道为什么?
我们全班只有那个男生会做。老师叫他起来读他的答案。然后给我们讲解。这位先生是演员,这个座位是他演奏的时候坐的,贵妇人怎么敢坐?还说了,前文有铺垫的,说是“一位穿燕尾服的先生匆匆而过…”唉!我哪里知道穿燕尾服就是要表演的?我哪里知道燕尾服是什么鬼?
时至今日,我仍为当时的自己发窘,为自己短浅的眼界自卑。真的,一个人的行止见识,往往会受到出身,环境,后天教育等等多方面的影响。眼界这个问题,可不是你想有多高就能有多高的。
我儿子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曾经说过他,做题的时候,能发现他的眼界,比一些优秀的孩子少差一点。其实我也知道。毕竟有些东西都是从骨子里带着的。儿子从小跟着我,虽然也努力地学习,但是很多方面的欠缺和自己的眼界狭窄仍然脱不了干系。
所幸,我还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坐井观天。也一直在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因为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