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开启了我人生中的读书之旅,购入了很多书来准备提升自己。
几个星期前,我的阅读速度在150字/分钟的样子,读一本仅仅10万字的书平均就要10个小时以上,再加上中间要停下来做划重点,摘抄金句,偶尔再注意力不集中遛个神等等,结果 —— 时间翻倍
那书读的真是苦哈哈的,要是厚一点的40万字的书岂不是要读8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也得读3天多啊,真是要蠢死我了。
与很多“初读者”一样,阅读速度成为了最大的阻碍。幸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购买了一些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恰好也在这段时间,在朋友圈发现了一个即将开启的速读营。于是,7月1日开始果断加入了中国葛的21天速读营。
从此,对于阅读这件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与之前期待的不同,我以为我会学某种绝技,例如眼球如何运动……
实际上,我获得的是一种全新的“读书观”。
人们对于读书有些误解,认为花钱买来的书就一定要一字不漏地全部看完。
这样做并不是不可以,但首先要清楚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沉浸在某个故事里,身临其境的体验某种事物,又或者一本侦探小说,你不愿错过任何线索等等。那么,一字不差的看完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目的是快速获取必要的知识,那么一字不漏地连“非必要知识”一起看完就太浪费时间了。
读书可不是为了印证自己是多么的正确,恰恰相反,是为了找出自己错误的观点并改正。读书最大的一个乐趣,就是自己原有的思想被作者改变。
当你读到的章节或段落是你已经知道并认同的,那完全可以跳过这些内容。这通常会发生在你熟悉的领域,阅读的速度也会随着你认知的加深而加速。想要在一个一窍不通的领域去速读应该是有些难度的,因为可以过滤掉的信息太少,你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去过滤掉。
你也可以过滤掉一些你目前并不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有些教如何阅读类的书也会涉及到如何做笔记,如何选书等,如果你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提升阅读速度,那就忽略掉其它。相反如果是为了学习如何做笔记,对于速读并不感兴趣了,那就忽略掉速读部分,像挑食一样,专挑你喜欢的部分,留下不喜欢的又如何?
昨天3个多小时读了3本阅读类的书籍,阅读速读达到了1500字/分钟。与其说我快速阅读了3本书,不如说我快速过滤掉了3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更恰当。我尽可能快速地过滤掉那些大篇幅的修饰用的句子和早已知道的部分,找到未知或与我观点相冲突的内容,并停下来仔细学习。
速读并不适合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因为在起初的时候很多知识和观点需要仔细推敲和打磨的。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阅读的速度可以越来越快,快速的搜索并锁定目标知识点,然后慢慢地吸收它。
也许是过于显而易见?目前读过的几本书里并没有提到这点(也可能只是这几本里没有提到),但我认为了解这点对于初学速读的人来说很重要。如果他们拿着自己陌生领域的书籍来练习速读,那这个过程应该很不愉快,体会不到速读带来的顺畅感,看不到成效,进而认为方法无效,然后放弃。
有些速读的人反对精读,认为精读浪费时间,同样的时间能多读好多书。
而精读的人则反对速读,认为那么快看完,最后什么也记不得。
其实它们并非对立的,速读的好处毋庸置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速读这个工具,帮助自己从海量的知识里筛选出最需要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剩下的工作就要交给精读了。要知道阅读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有价值的是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
所谓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几个月前,有一位战友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快速阅读的,2小时读一本书。当时的我只知道“只字不差”地阅读,对于速读一无所知的我,自然是愚蠢自大的评论了一番,建议他要“只字不差”地阅读。那位战友也是礼貌性的回复了我一下,估计当时他应该懒得搭理我吧,在这里向他表示抱歉。
我刚刚接触速读也只是3个星期的时间,其实很多的速读方法我还并不了解,这里只是讲一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观点,并不足以教会别人速读。同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会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