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几个孩子在餐桌旁折纸玩,晨和r聊起了狗(我猜他是想要表现出自己和某母狗关系好),然后又说起l上次差点被狗咬的事,本来l正安静地玩,晨正说着,他突然尖叫起来:我不喜欢你这样说!!!
我觉得晨这样说没什么问题啊,r也说你不喜欢可以不听,但是l仍然情绪很激动,他又喊了一声:我不喜欢你这样说!!!
那一刻我突然想要问他:你不喜欢什么?
l:我不喜欢晨晨这样说?
看到他的反应,我有些模糊的感觉,于是我又问:差点被狗咬了,你是不是很害怕?
l:是很害怕。
我:晨说的时候你就想起来那件事情就害怕了?
l:是。
我:你可以说“我觉得很害怕,请不要说了。”
l按我说的又说了一遍。
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情绪,比如l把害怕当成了愤怒,或者说他压抑的害怕而转向愤怒,但害怕的情绪没被看见,而当我问他的时候,他立刻就平静下来了。
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双方去说出来,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共情能力,也能够帮助他们练习表达能力。
之后我告诉晨:可能我们觉得没什么,不过既然对方都说停止了,我们就要停止。
每一次,我面对晨的无意识时,必须强忍着反感,然后手把手教他,帮他重塑神经元,这种感觉真是太酸爽了!……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子女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影响亲子关系或子女关系最大的因素是:父母与每个孩子的关系(包括管教孩子的方式)。
基恩·布罗迪(研究同胞关系)发现:在没有惩罚的家庭,孩子的争吵会减少,对彼此更好。
就算父母不惩罚,年龄小的孩子也会和别人争吵,是因为孩子还不能完全自控(大脑额叶没有发育完全),但是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项针对同胞关系的研究表明:
1、父母和蔼可亲、支持和满足孩子合理期望的,孩子通常“富有同情心和彼此关怀”——大概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2、父母至少一个严格、宽容或者纵容孩子,孩子通常“高度对抗”“有时好斗”但“有时也很温暖”——大概也占了三分之一
3、父母要么无比严格、要么纵容不管,孩子通常“高度好斗”“彼此冷漠”——大概占了22%
4、家庭破碎,父母忽视孩子,孩子通常“关系失调”,因为父母的缺失而不得不互相照顾,导致某些孩子代入父母的角色——大概占10%
惩罚和纵容会引发孩子间更多的纷争
镜像神经元告诉我们,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会成为他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模板,这意味着,你用打骂羞辱的方式对待他,他就会用这样强硬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惩罚如何塑造孩子间的关系?
1、惩罚会让孩子更在意如何逃避惩罚,而不是关心别人。
孩子知道不能打兄弟姐妹,因为如果他们打了兄弟姐妹就会受到惩罚,而不是出于友爱。并且惩罚无法让孩子发展出同理心。
2、缺乏同理心的限制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约束的机会。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孩子抵制大人的限制,他们就会觉得管理情绪是成人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
3、在惩罚中长大的孩子学到的是用惩罚对待他人,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孩子因为不良行为受到惩罚,所以他们会既伤害兄弟姐妹又扮演“好孩子”。
4、当兄弟姐妹因打架受到惩罚,他们会更加怨恨对方,并会有报复的行为。
5、处于惩罚性管教约束下的孩子更有愤怒和抑郁的倾向。
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情绪,他们会感到孤单,并且会把兄弟姐妹当做出气筒。
6、惩罚引起恐惧
孩子从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榜样中学习,如果他们因为害怕而照父母的话去做,就很可能变成小霸王。
孩子会从惩罚中学到负面的技能,比如运用暴力解决分歧和处理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