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四季皆有,然当属春季最盛。
杨巨源有《城东早春》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者在这里说,诗家清景在新春,而我的春天比他的更早,是从冬天开始的。
冬日的泽秀园,万物萧条,松柏虽然绿着,但也有一丝枯缟,到底也没有夏天苍翠。游客自然也来的少了,像我这样还经常来的人不折不扣就是它的脑残粉了。
诚如中医所说,这是冬藏的季节,似乎植物停止了生长,如某些动物要冬眠一样,进入沉睡状态。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正是在悄悄地养精蓄锐孕育着春天。诗家清景在早春,而这早春,便萌芽于漫长的冬日。
深爱着植物的人,绝不满足于只是欣赏已开的花。他自然会想到,花儿是怎么开放的呢?花开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从无到有过程呢?所以自然就会探究花开之前的样子。起初,我只是像扬巨源一样在春天比别人稍微早来一点,早春时发现了花开之前的骨朵的存在,继而又想,这骨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长的呢?于是,到了这一年的冬天甚至是秋天就早早的开始了留心观察。
原来,植物的生长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无端的过程,中医认为万物之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即使在秋冬,它其实也在生长,只不过形式不同,速度缓慢,变化不明显,为人所忽略而已。俗语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花也不是一天就开放的。当秋叶枯萎落尽,它同时也就开始了为下一年的花开做准备,也就是说小小的花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生长的,像梅花,海海棠,牡丹,经过一整个冬天,花芽渐渐长大,长成花蕾花苞,春天才能开放成花。
儿时曾想,树多好,花落了明年还开,叶落了明年还长,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在冬天,花谢,叶枯,然而树干和树根并没有死。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也不止一世,生生世世流转。有如那花的年年开放。今年枝上的这朵花与去年相同枝上的花,如一个人的今生与前世,今年这一朵,是否还记得去年那一朵?去年那朵还能否认出,今年这一朵?
经过秋冬的观察陪伴,与植物共同走过风霜雨雪,我也如同发现了一个秘密,仿佛也在与花同甘共苦,见证花的生长……等到花开之日,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仿佛我的心内也开出一朵花来。陪伴花开之前漫长的过程似乎比只在花开之后才来赏花更有意义,只有陪伴过,才知道,花期虽短则一周,长不过一个月,可为了这不足一个月的花期,植物曾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因此也才悟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正如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进而想到,若把学生比作植物,把学生成才比作花开。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学生花开之前的日子,至于花开之后,花的美丽还是留给别人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