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传媒学院 潮声文学社 张睿哲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近年来,满含生命美好的“春风十里”一词大热,为大众所津津乐道。许多人被冯唐的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扣动心弦,感叹其诗句之美。
不知道此词真正的原作者杜牧知道了,会做何感想。
《赠别二首》皆为名篇,想来大家也应略有耳闻。可大家在听闻此诗的时候,会不会有所疑惑?
那个“娉娉袅袅”,十三岁的美丽女孩,究竟是谁?她和杜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她是不是真的美煞了春风十里的扬州城,使城内所有珠帘后的歌姬与她的容貌相比,皆黯然失色?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与之有关。
大和二年,二十五岁的杜牧(字牧之)进士及第。在那个寒梅怒放的冬日,他来到江西,成为书法大家沈传师(字子言)的幕僚,任团练使。由于沈、杜两家是世交,杜牧受到了沈传师优厚的待遇。
然而,烦恼总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第二年,沈传师购入一个歌女(唐时官员可蓄官伎),名叫张好好。好好虽然只有十三岁,可已经“色似芙蓉声似玉”,面容娇艳姣好,歌声婉转清脆。杜牧日日与沈传师诗酒往来,宴饮之际,常常迷醉于一旁张好好助兴的歌声,沉溺于她如花的笑靥。
他知道,爱情的萌芽已在心间播种。
可他与沈传师地位悬殊,又怎能启齿向他求索这宝贝的歌姬?于是碍于身份,杜牧只能将自己对好好的喜爱深藏于心,开始他如火般煎熬的苦苦暗恋。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沈传师是个明眼人,二十来岁的杜牧那点心思很快教他察觉了。但感念平时自己愁怀在胸的时候,杜牧常常作诗来娱乐自己,派遣忧思;又想到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当朝宰相)对自己的帮衬提携。沈传师也就不忿不恼,反而有意为杜牧提供些便利,供两人熟识。
杜牧自然喜不自胜,日日窝在心头的愁闷也稍稍舒展。
我们可以想象,杜牧会屡次三番地在宴酣之际,当着好好的面挺身而起,潇洒提笔,赋诗一首。在一片赞赏声和碰杯声中,杜牧的目光斜斜向张好好瞥去。望着她笑意盈盈的眸和轻掩朱唇的手,不由心头一暖,满饮一杯,放声朗笑……
好景总是不长,太多的暗恋收获不到美好的结果。地位的鸿沟和礼法的拘束牢牢缚住了杜牧蠢动的心,他终究没勇气迈出二人之间更近的一步。于是,另一个人,捷足先登。
一年后(大和四年),沈传师移任宣城,杜牧和张好好自然也都随行。而这一年,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也来到兄长身边。这位沈述师除了诗酒文章,还有另一癖好——蓄妓。家里养着许多美貌多才的小娘子。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曾在沈述师家的墙壁上写道:
“不爱君池东十丛菊,不爱君池南万竿竹,爱君帘下唱歌人。”
杜牧与沈述师年纪相仿,交情甚笃。常常一同出门,歌咏高楼闹市,对饮万紫千红。然而,杜牧的心情却十分复杂。他一面与沈述师意气相投,相谈甚欢,一面又敏感地注意到沈述师对张好好别样的目光。沈述师喜爱蓄妓之名他颇有耳闻,他的心不安地颤抖起来。
果然,时隔不久,沈述师向沈传师索求歌伎张好好。沈氏兄弟情同手足,关系岂是杜牧能比?大和六年(注意这个时间),沈子明“以双鬟纳之”,将张好好据为己有。于是,好好成了沈述师的又一个“帘下唱歌人”。
杜牧愁肠百结,悲伤失望,但却无可奈何。望沈述师拥着心上人渐行渐远,他的心冰冷如霜,潸然泪下。一入侯门深似海,万水千山,怕是再难相见了。
大和九年,杜牧写下《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我不知道这两首构思巧妙、意境绝美的诗是否便是为张好好所作,不过我觉得,用它们作为故事的结尾再也合适不过。
后记:大和八年,杜牧与好好意外重逢。洛阳东城,物是人非。憔悴许多的好好已经被主人遗弃,沦落酒馆,重操旧艺。杜牧感怀作《张好好诗》以赠,回望二人的相逢相识的那段往事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