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父母曾给我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你们这个孩子以后不会在家安安稳稳地待着。直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妈妈才告诉我这件事。
接下来,妈妈就从我上学的经历开始说起,从初中开始,便是住在学校,一周回一次家;到了高中以后,那就是一个月回一次家;再到大学,就是半年回一次家了。从小时候开始,出去走亲戚,能在大姨家一住就是半个多月,那也是不带想家的。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算命先生说的应该是对的,你这小家伙就是不着家的命。
我也从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觉得现在通讯技术这么发达,电话、视频、聊天什么的都有,哪天想了,还不是分分钟搞定的事。但是工作后的事情,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不是一个吃货,但是好吃。在大学的时候,我能坐车折腾两个多小时,专程跑到一个饭店去吃他们的羊蝎子,也能骑着自行车围着城市转一整天去寻找好吃的东西。那时的我最大的动力就是发现这个城市中比较有特色的小吃和饭店。可以想象一下,我曾经跟旭阳(我的铁哥们儿)在城市广场上,面前摆着从小吃街买的烤鱿鱼、从城西大排档买的炒花蛤、从夜市买的芝麻鸡、从熟食市场买的猪头肉、从酱菜店买的大头蒜,再加上散酒店打得高粱酒,两个人看着城市的霓虹灿烂,瞅着跳广场舞的人群,一口酒一口菜,好不惬意。
在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带着外校考进我们学校的一群朋友去一个饭店的时候,光是在路上的时间就花了两个多小时,朋友一路上都在问,这个地方你都能找到,你到底是有多喜欢吃?以至于后来,但凡朋友们想出去吃饭,都会问我去哪个地方合适?
工作以后,我却再也没有兴趣去做这些事了。不是说因为工作忙了,没时间去了,也不是因为住的地方太偏,交通不方便,只是觉得突然间提不起兴致去找了。哪怕朋友告诉我,哪一家店做的不错,想邀我一起的时候,我也会心不甘情不愿地说道:“去哪吃不是吃啊?能填饱肚子不就行了吗?”以至于朋友们很是纳闷,我这家伙转性了?不是的。
曾经有一次跟朋友聊起来,我无意间说了一句话:“现在不是不爱吃了,只是现在觉得吃的都一样,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了,现在唯一能勾起我食欲,就是我妈做的饭。其他的饭菜,我之所以吃,都是因为身体需要,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朋友听完,一本正经的说道:“那你还说自己不想家?这就是想家!”我才猛然间意识到,自从工作以后,我对吃的确实少了兴致,也不再钟情于去发现美食,更不会为了吃到心心念的东西折腾好长时间了。从未产生过这种情绪的我,第一次有了这种念头,原来这就是想家,以至于茶不思饭不想,唯一能勾起食欲的就是妈妈做的饭。
于是,那个公益广告的短片突然间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妈妈做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