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聆听这样一个充满情怀的演讲,我感觉非常的幸运。校长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与儿童一起对话未来。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什么是对话?对话不同于普通的交流,它构建在一种平等的相互激励的平台上,对话双方应该都具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对话在友好而热烈的环境中进行。约克·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强调:“所有的交流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任何社会安排,只要保持其强烈的社会性或共享性,就对参与这个社会安排的那些人具有教育的意义。只有当它成了模具中的铸件,以常规方式运作时,它才会丢失其教育的力量。”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如果始终处在工厂一样单调而机械的下达命令和接受命令的关系之中,我们与儿童都会因为失去教、学的兴趣而相互背离,当我们失去彼此,教育将不再拥有力量。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很悲哀地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仍然以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共存着。是时候打破这个魔咒,与儿童共建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对话方式了。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便对“童真”给予高度评价,为了保留住这份珍贵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与教师身上的担子显得格外沉重。为了保留住童真,我们必须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现有的体制没办法让老师有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在应试教育不断地刺激之下,老师的想法逐渐僵化,教育的初衷和情怀被考试体制消磨掉。慢慢孩子不愿意与老师对话,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随之消退。为了应试,家长和教师会不自觉地将压力转移给孩子,无形中给孩子的创造力甚至心理带来伤害。是时候打破这个魔咒,将真正的素质教育落实到生活与学习的点点滴滴。
对于我个人来说,曾经亲历了也见证了无数孩子在排名、成绩、不公正对待等等遭遇下的挣扎求索和顿挫萎靡,身为教师也曾不止一次的感到过困惑和无可奈何。最近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涉猎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在聆听校长的演讲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希望自己能坚守成为老师的初心,无论过去多少年,依然能保持赤子之心。教育不只是一份职业,也应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