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的普及,越来愈多的人开始尝试用AI来辅助自己完成工作,以便于提升工作效率。有朋友跟我说:“你每天根本不用苦哈哈地写作,直接把写作任务丢给AI,它会帮你完成每天的写作工作。”
朋友说的这个方法,我当然知道,也知道这样很省事,但我却依旧坚持自己写作,为什么?因为我的目的不是省事,而是通过写作输出来锻炼认知,以及持续保持自己在内容输出层面的体感。
上面这两点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我的认知高低,决定了我能不能向AI提出更高认知维度的问题。如果我的认知高,AI向我提供更高维度的解决方案,这样就能降维解决自己当前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我跟AI沟通的过程,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输出,这就是写作。
如果使用AI的人,他的认知不足,沟通内容没有逻辑、没有层次,信息颗粒度也不够细,这时的AI是无法准确判断使用者的心理预期的。给AI的已知条件不够充分,AI给出的答案自然也就跟实际情况很难适配。解决问题的实际效率不高,这当然不是AI的问题,而是使用者的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AI难道不会主动提示使用者的认知局限性吗?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AI,它告诉我,AI不会主动戳破使用者的认知不足,因为这是对AI自身的保护,这样就能免受使用者的攻击。
如果深层次地想一想,全世界的资料,都是AI学习的资料库。在这个资料库里,AI什么人没见过?在AI的眼里,每个使用者的认知局限性,它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只不过AI从来不会主动透露这些信息。
大白话翻译一下,AI玩儿的就是「看透不说透,继续做朋友」。试想,如果AI把它的使用者都得罪光了,谁还会使用它呢?没人使用,AI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你看,这就是AI的聪明之处。作为普通人,一定要知道,AI其实一直都在降维兼容每一个使用它的人,还不让使用者知道AI在兼容自己。
把视角重新从AI的视角切换到每个使用它的普通人,想要让AI成为你的「神兵利器」,就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尤其是沟通表达能力。这些认知、沟通表达能力具体怎么提升?就是通过每天持续性地输入输出,也就是读书写作来完成。
了解完这些底层逻辑后,你就会明白,什么工作都可以让AI替代,唯独读书写作这件事儿,得自己亲自下场,通过日拱一卒,花大把的时间来投资自己的认知。
这个时代,正在加速淘汰那些不学习的人。所以,投资自己,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