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全传》胡雪岩的“利益麻绳”:拴牢湖州地头蛇、松江漕帮、上海洋买办

都说成事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可胡雪岩生在晚清战火连天的年月,天时地利一样没占着。但人家愣是杀出一条血路——开药铺、办钱庄、搞生丝,哪一行不是风生水起?你说奇不奇!

要说他有啥通关密码?就一条:搞定关键人物!管你是官老爷、地头蛇还是江湖哥,他的独门绝技都是利益捆绑

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胡雪岩生意经中的几个经典小片段。

01

湖州郁四:用“烂头寸”撬动丝路财

王有龄在黄宗汉的安排下,很快混到了署理湖州知府兼乌程县的实缺。作为王有龄的幕后军师,胡雪岩自然随行前往湖州,帮他打点官场各方关系。

与此同时,胡雪岩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局规模庞大,各有织机七八百张,每年需从湖州采购大量生丝,数量相当可观。

那会儿恰逢洪秀全与清军战事正酣,江宁失守,苏州临近战区,织造局几近停工;即便杭州未受波及,官方采购生丝的总量也已骤减一半。

几个大主顾都不进货了,湖州生丝因此严重滞销,价格暴跌。更麻烦的是,生丝存放久了会泛黄贬值,等到第二年的新丝出来了,更是卖不上好价钱。

这个时候若是卖家急于脱手,价格还可以往下压——这恰恰是低价吃进的绝佳时机。而另一头,洋人对生丝的需求量极大,若能在湖州直接低价采购,再运到上海去卖给洋商,就能大赚一笔。

胡雪岩虽一眼看中这商机,但初来乍到,作为外行不敢贸然出手。所幸他很快结交了一位地方上一位颇有势力的书办郁四。此人是湖州土生土长的地头蛇,人脉盘根错节,根基极深。

胡雪岩也知道,自己一个外乡人到湖州混饭吃,还不知此地深浅。但只要拿下郁四这条人脉线,低价收丝便不成问题——毕竟生丝生意的门道,终究是湖州本地人最熟稔。

待收丝事成,再去上海联络洋商,这桩买卖便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郁四在湖州的威望果然不小——茶馆里稍坐片刻,便陆续有人含笑上前招呼,个个恭敬有加。胡雪岩趁机将做丝生意的计划和盘托出。

郁四分析道:眼下确是进货良机,但是也得有十足的把握——能把吃进的货都卖出去,不然砸在手里,麻烦就大了。

另一难题是进货需要一大笔本钱:胡雪岩虽替王有龄管着公款,却只能短期挪用,衙门急用的时候还是得及时还回去。

说到这里,郁四倒是有一个好的建议:他名下有家钱庄(由兄弟出面经营,他是三股东之一),原本他可以代理府县公库,但因顾忌“公职人员拿公款放贷”的闲话而作罢。

这笔钱放在那里也不会像母鸡下蛋——钱生钱。他倒是愿意将钱庄闲置资金提供给胡雪岩开设阜康分号,这样胡雪岩的钱库不就更加充盈了吗?

胡雪岩一听这话,心头大喜——这事儿太简单了!只要把郁四的闲钱放贷出去,借着阜康钱庄一转手,赚到的利息就能对半分成。

具体操作是:阜康分号若放贷收1分利息,郁四钱庄得5厘;若阜康收8厘利息,郁四则得4厘。

这个法子其实就是利益捆绑——郁四的钱闲着也是“烂头寸”(闲置资金),不如借阜康流转生利,自己躺着赚一半。

如此,胡雪岩在湖州有了郁四这位铁杆盟友,生丝生意自然顺风顺水。

02

漕帮尤五:送条活路,换条财路

自打浙江漕米改走海运,松江漕帮老大尤五愁得眉头拧成了疙瘩。

连他家见惯大风大浪的老太爷,如今也唉声叹气——漕帮底下几百号兄弟,个个拖家带口,饭碗说砸就砸了!总不能真让他们喝西北风吧?人一闲就要生事,上海小刀会的周立春几次三番来煽动搞事,兄弟们已有些蠢蠢欲动。

老太爷拉着胡雪岩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一个人总要放他一条路,狗急跳墙,人急悬梁,况且我们漕帮的情形,你是晓得的,好说话很好说话,不好说话也着实难弄。王大老爷还兼着海运局差事,请你劝劝他,不要顾前不顾后,替我们漕帮兄弟也要想一想。”

这话听得胡雪岩心惊肉跳,老太爷的话里带刺呀!浙江漕米改海运,漕帮兄弟内部的怨气很深,像个火药桶一样,搞不好就要爆炸。如今局势已经够乱的了,可不能……

更关键的是:想把湖州的生丝平安运到上海,兵荒马乱的水陆道上,离了漕帮护航那是寸步难行呀!

所以,胡雪岩当即拍着胸脯表示,帮漕帮兄弟出力这件事,他一定牢记心头。

这不,通过尤五的关系,胡雪岩很快就结识了尤五的朋友谷应春——这位“洋场通事”透了个大商机:洋人正偷卖洋枪支给太平军,利润高得吓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既然英国人可以卖枪给太平军,也可以卖给军官呀!

胡雪岩眼前一亮,何不找洋人买一些洋枪回去,这门生意要是跑通了,以后还愁赚不到钱吗?

如今浙江正在办团练,湖州那边由一位名叫赵景贤的绅士负责,王有龄和此人的私交很不错。给湖州的官兵购买洋枪,就是帮了浙江的大忙。

于是,他连夜给王有龄写了份“说帖”,说辞里处处透露着商人的精明:英国人运到上海的洋枪有限,卖给官军一支,叛军就少一支!这等于花一支枪的钱,买了两支的效果!”

若能办成此事,好处至少有三:其一,从上海到嘉兴这段路由浙江官兵护送,而上海至湖州这段水路,正好让尤五手下闲置的漕帮兄弟接手押运——既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又能赚笔“水脚钱”(运费);

其二,胡雪岩若能成功从洋人手里购得枪支,不仅事业新添了一条新财路,更能在官商两界博得“急公好义”的名声;

其三,洋枪生意一旦走通,后续跟打仗相关的其他周边买卖自然水到渠成。乱世之中,这类军需消耗大、采购频次高,长远看就是座挖不完的金矿。

这份说帖发出去不久,很快就收到了王有龄的回应:洋枪就是湖州的护身符!可坏消息接踵而至——因上海失守,漕米改从浏河出口。

原本漕米可以走青浦,嘉定这条线路,现在此路不通,只能从嘉兴往北,由吴江,昆山,太仓到浏河,得兜个大圈子。最大的隐患是怕附近的周立春半途劫漕米。

本来绕圈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到了漕帮这里反倒变成了一桩美差。胡雪岩顺水推舟,将漕船从吴江到浏河这段路上的押运活,交给松江漕帮兄弟来做。

这下子,他又帮漕帮拉到了一笔好生意。而且由于路上拦路打劫的土匪有好几路人马,风险很大。与之对应的是,漕帮兄弟的收费自然不能按照平常的价钱来计算,涨价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还不算,这之后胡雪岩在上海弄了一家丝行,谷应春,胡雪岩和尤五三个大股东联合一起做生意。这样一来,胡雪岩在乱世中就拥有一条“漕帮专线”,这也为他以后的生丝、洋枪运输多上了一道保险杠。

03

赵景贤的洋枪:一箭三雕的“药引子”

胡雪岩眼光毒辣:凭着和王有龄的交情,这200支洋枪运到湖州后,只要把现成的洋枪亮出来演示,就算湖州团练不接手,王有龄自己也会买下装备他的亲军小卫队。

这个时间点也很巧妙,当时上海刚被太平军攻占,浙江与上海近在咫尺,人心惶惶,各地都在加紧办团练自保,湖州自然也不例外。

傻子都知道——对付长毛光靠蛮力是送死,洋枪才是保命的硬家伙!那么浙江官府对洋枪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急迫,这买卖绝对押中了宝!

果不其然,胡雪岩一回到湖州就得了喜讯:浙江巡抚黄宗汉(黄抚台)多次公开表示“兵贵精不贵多”,又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话里话外透着对洋枪的渴求。

可王有龄反倒忧心忡忡:他怕这批洋枪被黄抚台半路截胡了!

多亏师爷嵇鹤龄出了个妙招——让王有龄先向藩司申请洋枪运输执照,抢在黄抚台插手前把枪发到团练手里。等生米煮成熟饭,堂堂巡抚总不能从地方团练手里去要回来吧?

这番操作下来,最大的赢家其实是胡雪岩

湖州团练由乡绅赵景贤掌管,经费全是地方自筹,而湖州富庶,民间捐款踊跃,团练公款充裕得很。胡雪岩早想说服赵景贤把团练经费存进阜康钱庄,却苦于没有由头开口,怕碰一鼻子灰。

如今这200支洋枪成了绝妙的“药引子”——刚送了人家急需的家伙,再提代理公库的事,便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往后地方团练若想从洋人那儿添置更多保命的火器,只要开口,胡雪岩定当全力办妥。

赵景贤爽快应允,这下子,胡雪岩就能代理湖州府县三大公库的银钱流转。这一大笔活水般的官银注入阜康钱庄,他的生意版图顿时铺得更开了

04

写在最后

这几桩事看下来,王有龄管着海运局,本和漕帮成了“抢饭碗”的死对头——毕竟漕粮这块肥肉,不是海运局吃下,就得漕帮兄弟们分羹。就算表面不撕破脸,暗地里下绊子也是有可能的。

胡雪岩却硬是把死局走成活棋:他左右周全,给漕帮揽活计、找饭吃,让尤五悬着的心好歹落回肚子里。

更妙的是,尤五的妹妹后来竟认王有龄为亲哥哥,‘’冤家”反倒成了亲戚(关于这个故事,点击这里)!

而胡雪岩自然也得了大实惠——乱世里运生丝、押洋枪,哪一桩离得开漕帮弟兄们刀尖上的护航?

你看湖州的地头蛇郁四、漕帮的江湖龙尤五、洋场的通事谷应春,全被他用利益的红绳捆成了自家兄弟。这帮人绑在一条战船上,有肉撕开来分着吃,有难攥成拳头一起扛。再大的风浪,总有人拼力托着胡雪岩的生意船往前行。

为啥?谁不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人们总说“时势造英雄”,可天时地利哪会白白送上门?胡雪岩的生意经,说白了就八字真言:“用钱铺路,用人架桥”。

没有东风,就拉上兄弟一起造风;等不到春雨,就和朋友合力掘井引水!真等到万事俱备才动手?——黄花菜早凉透喽

猜你喜欢:

01 为什么抱团养老最终都散伙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02 宁王朱宸濠:我不是想当皇帝,我只是想替我爷爷的爷爷,争口气!

03 三个月拿下土匪头目詹师富,王阳明是怎么搞定历任官员都搞不定的“硬茬子”的?

04 《侯卫东官场笔记》:官场“宫斗戏”,直爽人能否逃出老油条的算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