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现在产品形态的一些想法
我个人觉得朋友圈之所以火热,而微博没落,有一个原因就是小米一向奉行的参与感。朋友圈因为基于熟人社交,圈子里面的信息都是你认识的人发的,首先信息的主人跟你就有关系,你对他有兴趣,自然对他的日常,对他的心情有兴趣,这样的一个朋友圈,会让你很有参与感,而我们的产品,虽然基于二度人脉,理论上来说是介乎于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之间的,但实质上是弱关系社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不是基于社交需求,而是出于真实的生活需求,这是一个工具类产品,不是纯社交类,所以我们的圈子不是心情类吐槽类晒秀类信息居多,而是基于求助和互助的真实生活性需求,如果这个圈子是一个大池子,所有信息都在里面,那这样的一个圈子,我个人觉得参与感不会高,也很难活跃起来。我反倒认为如果不能做成一个信息类型广泛却因为强关系的熟人社交而参与度很高的圈子,那要把圈子做得让用户参与感高活跃度高,那做兴趣相关可能会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比如,生活圈、工作圈、出行圈、婚恋圈,为什么朋友圈火了,微博没落了,因为微博上太多公众微博了,我关注的有可能60%都是公众9微博,发些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东西,所以朋友圈这种强关系的产品一出来,让用户从关注信息本身转移到关注人本身上面来了。那我们如果是这么开放的一个大圈子,所有类型的信息都往上放,那最终有可能因为信息太多没有针对性,与我生活需求吻合度不高,筛选成本太高找到合适信息成本太高(我只说圈子),就有可能让用户觉得这个东西很鸡肋。比如我一个有房有车的人,我根本不想看租房拼车的东西,你给我好一大堆我就烦了,我一个没房没车连女朋友都没有的屌丝,你给我整天发推荐月嫂,这个钟点工特好那里洗车服务特到位我也一样烦,所以我会说觉得这么开放的一个产品形态,可能不好做,因为对用户需求定位不够精准。所以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基于兴趣做圈子,提供不同兴趣点的圈子的入口让用户自行选择进入,也就是我说的订阅频道,这样有可能能更好地贴近户的需求。我做家具电商之后还做过母婴类电商,我发现母婴类电商的客单价普遍比较高,产品的关联销售非常容易做起来,经常用户买一个东西,会连带买很多表面上根本不相关的东西,比如买个纸尿布还会买个防触电插头,还会买个桌子边上贴的那种防撞海绵。所以我发现做母婴电商做得好的,似乎都没有把产品属性看得这么重要,是衣服是玩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年龄阶段,也就是需求阶段,比如满月前的宝宝用的很多东西,这些可能更多是护理类或者辅助类的产品,而一岁到三岁更多是玩具类启智类的产品,所以这其实做的是年龄段的生意,而不是针对特定产品属性比如小孩儿衣服,小孩儿玩具来做生意,只要产品好价格好,做年龄阶段的商家做得反而更好。那我们的我觉得也是这样我们分发展阶段来做兴趣圈子,对于单身屌丝,他们可能更关注工作,因为没有女朋友,生活需求上简单又单调,精力更多在工作上,所以工作圈可能有更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婚恋圈对他们也很有吸引力,而有房有车有家庭,这些人可能又更关注生活圈,他们关注哪里洗车更好,钟点工更好,月嫂更好。这样基于兴趣或者说生活阶段来分,可能会不会更好一点,这样也许也可以解决我们晚上讨论的没有长期性的需求的情况。我朋友问我这东西微信朋友圈上面一样可以做,干嘛要专门做一个APP,我说因为微信没有这样的氛围,没办法形成这样的氛围让大家去接受你这种信息,而我们是专门去做的,我们会倡导这种行为,营造这种氛围,让你的信息传播得更广更让人容易接受,那既然跟微信是有这样的差异性存在,我就觉得我们的圈子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有活跃度才有这样的氛围,才有这样的土壤,也才有我们独特的产品基因。如果我们这样分圈子,我们发布信息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选分类了,在哪个圈子发的信息,就是哪一种类型了,最多在里面分一个子类别,这样的门槛低了很多,第一是首先这个圈子就是你关注的兴趣点,你发的东西不会淹没在一堆无关的信息上,看的人目光很聚焦,受关注度会很高,第二发的东西针对性强,最多在这个圈子里分一个子类~先这样吧,太困了想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