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摘自武志红《身体知道答案》
2018年,我和老公结婚整整20年。也是在这一年,女儿考上大学远在长春,老公事业有成去了聊城。我从每天忙忙碌碌赶着上下班、照顾孩子一下子变得极其轻松。回想走进婚姻的20年,我觉得自己活的并不快乐。
成就老公,照顾孩子,努力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委屈。如今当老公和孩子都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好像站在一个忙碌街道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孤单而又无所适从。
在一次《父母智慧》的课上,我几乎是哽咽着说出了上面的话。
为什么我会感到委屈呢?做一个贤妻良母不是自己想要的吗?在辅佐老公照顾孩子的背后,我想要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他们一句感谢的话吗?
其实,这种委屈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认可,是对自己过去20年的不认可。这种不认可,来自于自己过多的注重了外在的评价系统。
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
NLP大师舒俊琳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的方面,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然而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丧失了自我,当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评价和变化过于敏感。
这就是我感到委屈的真正原因。
怎样才能“听从内心的呼声”“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呢?
远离“应该”,远离人格面具 ,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这些话说出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决心。
我还在犹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