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气节过后,小镇便迎来了仲冬。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小镇天空里的云朵被冻成了青灰色,有时还镶上一道紫边,像极了寒冬里人们被冻得青紫的嘴唇。雾凇挂满枝,片片雪花飘,这样诗意的美景是小镇居民的梦境;现实中,刺骨的北风里,连云湖公园的九曲石桥入口处的两只小石狮子看起来都像在瑟瑟发抖。
在极冷的天气里,对于畏寒的人,譬如我,只能在小镇郊外随意铺盖的墨绿小草地和兴中桥桥边那三棵肆意缀满紫粉色花儿的大树上,感受到一点点难得的暖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在一个阴冷的午后,我倒了一杯新酿的“青梅酒”,呡了一小口,醇厚香甜的琼浆加上梅子清冽的香气,让人久久陶醉……想起很多年前的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屋外大树斑驳的树影,投射到门口,成一方斜斜的“日光手帕”。我们几个朋友就围着一套简陋的功夫茶具,旁边小火炉上是沸腾的泉水,我们就这样,喝着功夫茶,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年轻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欢乐和对未来的憧憬。散场前,我们每人还会如仪式般隆重地喝上一杯青梅酒,酒香香醇厚重,就如我们友谊,清淡如一杯功夫茶却又温润如一坛老酒。门口那方斜铺的“日光手帕”洁净细腻,应该早已细细地替我们收藏好了这样美、这样好的旧时光,要不,每一个有阳光的冬日午后,我怎么会嗅见隐约的让人无穷回味的青梅酒香呢?
凝望着那杯茶褐色的美酒,突然觉得一个人光喝着这样的美酒略带点遗憾,需要点什么来搭配才够味。对了,就来条小镇的“春饼”吧!在寒冬里喝着酒,吃“春饼”,光想着,心里便升腾着一股暖意。更何况“春饼”里的“春”总会让人联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那蠢蠢欲动的勃发春意。是的,在小镇的寒冬里,大街小巷总会飘着一股诱人的食物香味,一扫冬的凛冽和冷酷。毋庸置疑,那香气的源头十有八九是小镇里著名的小食——“春饼”啦。
更确切地说,“春饼”不算是棉湖小镇特有的小吃,整个潮汕各个地区都有这类小吃,但做法不尽相同。小镇的“春饼”,金黄通透,皮薄香脆,外酥内嫩。内馅主要是清翠韭菜、再佐以新鲜的肉丝、黑色的香菇、鲜红的虾仁。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百吃不厌。去过很多地方,走过很多路,看了很多次云,尝过很多地方的“春饼”,最爱的还是家乡棉湖的“春饼”。
常常怀念小时候每年的正月11日,这一天是小镇的“春饼节”,取其生发迎春之意,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吉祥。这一天,母亲会一早起来忙活。把饼皮摊得薄薄的,卷入馅料,封口后呈长方形形状,再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咬一口,满城春意,便在这酥脆之间。满满的春味融入唇齿,骨子间暖暖的春意悄然涌动。舌尖上的味蕾,仿若春天里的花儿在次第怒放,仿若新枝上悄悄抽出的嫩芽,仿若漂亮的风筝在春日的蓝空里高高扬起!母亲做的“春饼”总让我有无限的回味和满足。
相传,“春饼”这种小吃在清代以前就开始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春饼制作难度最大当为制薄饼皮,薄饼皮制作为面粉加上等量的水,揉成面团,然后锅洗净放薄油,用揉好的面团在锅中刷一圈,刷上薄薄一层湿面粉,再把锅在火上慢慢悠转,烘干成直径约22厘米的圆薄饼皮。所以,每次吃着香喷喷的“春饼”,我都不由感叹小镇居民们对食物的用心和执着,可见“棉湖小吃”久负盛名并非浪得虚名。
老南京有一句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然而,在小镇这个没有飘雪的严冬里,约上三两挚友,喝上一杯淡香的青梅酒,再来上几条热腾腾香喷喷的“春饼”,谈天说地,大笑人生,不亦是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