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没有更新公众号了,我说在忙别的事情,静下来想想这十来天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再回头我也真没忙成什么事情。
不过是多上了几节舞蹈课,多看了几页书,多练了几页字帖,多煮了几顿饭,多用手写文字记录了当天的心情,多发了一会儿呆,多看了几集《人民的名义》,少熬了一些夜,少开了几天电脑,却也少了许多关于生活的轨迹。
午休的时候翻看了之前写的文字,竟萌生出了一种恍若隔世的陌生感觉,写这些文字的人当真是我吗,可它还真就是我,昨天那个活生生的我。
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总是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情绪,再换一种情境读那时的文字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有时让你读出共鸣,有时让你产生思考,有时还能让你不自觉和当下的自己进行对比。
很多时候我都会不定期地回过头去看自己写的文字,就像去拜访一个老友,看看那时的心情,那时的人和事,仿佛所有的画面都变得清晰。
这样的记录形式让我的每一天似乎真的都变得有迹可循,也能让自己对某一个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某一个普通的现象保持着思考,对自己的某一个决定充满了审视。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遵循正态分布定律的,就像你身边少了一个朋友肯定会有另一个朋友来填补,当一个小的习惯产生必然是因为取代另一个小的习惯。
电脑敲字减少了的时间里,手账本记录的形式也就浮出了水面,于是原本空荡荡的手账本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慢慢被水墨味填满。
有关于学习计划、有关于小梦想、有关于某天的心情、有关于某一刻思考,不过是用寥寥数句替代了长篇大论,一个符号似乎就能替代当时的所有,而今翻看,并不知道是个什么鬼。
为此我专门买了一个大的手提包,无论去哪里,都能随时掏出来记几笔,也许本就工作在破碎化的时间里,也就慢慢喜欢这样碎片化的记录形式,简单粗暴却也不失意义。
当减少文字记录的频率后似乎在其他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慢慢有所松懈,归根结底就是少了总结的环节,很多时候写字不仅仅是表达一种观点,更是一种思考或者经历后的总结,无论它是怎么产生的,但经过自己提炼而出现的东西就是带有自己色彩的东西,更容易被铭记,更好地被吸收。
最近舞蹈课老是走神,我跟朋友说好像跳舞遇到了瓶颈期,一点进步也没有,以前很累的体能现在依然很累,却是累到麻木,仿佛是一个没有痛感的机器人,重复着向前。
更揪心的是每次老师当天教的动作过一周我就会全部忘记,仿佛自己从来没学过一样,每次在老师复习一遍之后又能快速回想起来。
以上两种情形就如同我现在写作的状态:1、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思考模式,不懂得怎么去突破自己,其实依然还是站在原地;2、间歇性停止思考导致忘记了如何去思考,只有通过自我的温习才能开启思考模式。
也许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不过就是寻找自己的突破点,反复练习。
就像现在写东西一样,找到写作的瓶颈,针对性训练,不想写零碎生活感悟就写影评,不想写工作干货就分享几个爱情故事,再连文字都不想写就看看别人写的。
只有不断尝试才可能有突破,只有不断改变才可能有新发现,比如我最近居然看起了理财的书,也许近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写作也许从来都不算是我的习惯,仅仅只是自我的一个表达形式,就像一个树洞,可以容纳任何情绪和任何观点,还可以是任何一个被自己编排好的故事,也许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寄托在一个用文字编织的生命里,那样的一个小片段就像是自编自导的一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