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天的劳动成果,自我感觉挺骄傲的。
0-3的课程需要自制的教具特别多,导师专门请了那阿姨来教我们勾毛线。我其实有点不情愿,因为我从小的动手能力特别差。果不其然,从第一步开始我就彻底蒙圈了,感觉自己的手指头跟脚趾头调换了一样,就是不听指挥。那阿姨说:“就是这样!”边说手就轻巧地翻过去了,我连看都来不及。我只能待到一边去,慢慢理解。
我拆了重来,有的学员已经编完了;我继续拆了重来,有的已经学了第二种方法;等我模模糊糊有点感觉,很多人都已经完成三个了。听着耳边那种充满自豪感和满足感的声音,说实在,心里挺着急的。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还是得拆了重来。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现象,班里的十几个同学渐渐地分成了几拨。像我就属于心不灵手不巧的,有的是心灵手不巧的,还有的当然是属于心灵手巧、在老师身边扎堆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前经验都在当中起作用。编毛线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很强烈的挫败感。有的人会越挫越勇,但更多人会因此而放弃。如果今后我坚持学习编毛线,我是因为挫败感而坚持还是因为“我可以”这种感受让我坚持呢?人,一定会在挫败感中成长吗?成人的学习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就更大了。
我们今天聊到脑科学,提到一个在婴幼儿时期切除了半个大脑却依然健康成长的孩子的案例。我们惊讶于生命中前三年的巨大潜力,很多的早期课程和机构也打着“开发潜能”的噱头大揽生意。但其实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开发潜能,到底是为了啥?我们为什么不应该错过孩子发育的黄金期?是希望一岁的孩子就能做到两岁甚至三岁的孩子才能做的事情?
不是的。我们重视0-6岁的教育,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本身具有的潜能,而不是超前发展,或者和别人进行比较。
教育给予孩子的,我认为,不管哪个发展阶段,都是希望给予孩子更大的选择权。当孩子充分发展的、具有自己强大的意志的时候,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比如我,如果我小时候有充分的手部精细动作练习,当我想学编毛线的时候,可能还是比别人慢一点,但至少不会那么的费劲。或者,我不会因为小时候的负面体验而逃避和拒绝学习。
自我意识的萌芽,是0-6岁阶段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发展阶段的特点,亲子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假如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他就能自主地充分探索世界,但如果家长没办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这个情感的大窟窿可能一辈子也很难填补。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影响他的后继学习和发展。
婴幼儿早期重要吗?重要!
早期学习重要吗?重要!
学成什么样?——学成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