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颠覆我原有想法之一的是关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以及阿德勒的“目的论”。
简单地阐述原因论,就是人的现在甚至未来都由过去决定;而目的论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我的粗浅理解,比如说“因为这几天太热了,我不想跑步”,这是原因论;而目的论是说“因为我不想跑步,才制造出天气热这样的理由”。
再联系自己和孩子,因为孩子的种种让人无法忍受的表现而揍了他,这是“原因论”;而我现在就是想揍他,于是找出他可揍的理由,这就是“目的论”了。
初闻目的论简直认为阿德勒在胡言乱语,再回味回味又细思极恐,刹不住车揍孩子的时候,真的有“就是想揍他一顿”的强烈欲望,孩子究竟表现不好到什么程度需要用揍来“教育”,似乎每次并没有一个标准,有没有可能是“为揍而揍”?
书中说: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我的理解:目的论能让我们不去找保持现状的借口,因为“目的”的选择权一直在我们自己手里。
是不是有点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