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室里的风景
摘记:每个教室都有固有风景。
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逸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照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思考:一个教室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里要有自己的风景和特色,这就给这个教室的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思考: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文化,构建自己的文化景象,这样的文化景象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需要考虑,我们要在这个教室里,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要有怎样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创设怎样的氛围,这些都要我们——教室的主人思考,商议,从而产生共同的愿景,达成共同的目标。然后去构建共同的教室文化风景。比如它可以是书籍的世界,比如它可以是自然的世界,比如它可以是创新的园地,无论是怎样的文化天地,都应该是温馨的,活泼的,有生机的,欣欣向荣的,因为这里是我们孩子最主要的成长的天地。
摘记: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
思考:多好的设想,受益匪浅。教室里每天发生的小事,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是孩子们成长的故事,仔细研究,你能够通过这些小事听到孩子们拔节成长的声音,看到孩子们留在青春路上的小脚丫。探究它,研究它,记录它,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我写青春故事是不是就有这样的意义?
摘记: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思考:我们平时的教学重视了学生,教师,教材的存在,却往往会忽略学习环境的要素。这场疫情让我们孩子的学习环境被迫改变,很多孩子开始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忽略了家除了吃喝拉撒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我们很多人把家装饰的非常豪华,注重了它的舒适、美观、豪气,过于注重了物质元素,却忽略了孩子成长需要的精神元素。比如书橱,书墙,学习空间,活动场域。所以我们的家长孩子意识里都没有家也是学习场所的意识。而学校过多重视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教室里没有家的元素,它更多的是比拼成绩的场所,缺少温馨,主动的气息,这让我们的孩子一旦离开这样的一个充满竞争的,被人管束的场所就无所适从。
这场疫情提醒我们:教育必须探究家校结合的更好的路子,让孩子能够真正自然的适应这两个重要的学习成长的场所。
关于“主体性”神话的思考
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让学生自主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真的可以有效的实现吗?
思考:这些年,很多的教学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于是学生自主的阅读,活动,设计课题等等不断涌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以学生自主为由,实行所谓的讨论式合作探究式教学。不得不说,教学方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样的方式真的是有效的“主体性”教学吗?
我觉得不是。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具备,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老师的互动,在与教材、教室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生成,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需要,愿望和态度出发设计我们的教学是对的,但是放手不管绝对是不可以的。
教学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改变,解决学生学习的杂乱性,克服学习质量的低下,使教学走出表面化,肤浅化,使深度学习真正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