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寄友其二】
他乡古城初闻桂,
白露新雨洗尘灰。
香暖载独寻旧味,
木寒邀聚有新杯。
遍览美景何处随,
嘈嘈茕茕皆滋味。
我欲淡去云与亏,
不用忧虑路和愧。
长生如此奈何催,
汲汲写就浮生最。
唯念故人曾恩随,
不甘苟且不思退。
天涯咫尺对月杯,
饮却乡思共明辉。
2014.9.8凌晨于床。
【中秋寄友其一】
昌宁断梦不忍偷,
万水千山黄昏后。
而今月垂素人侧,
橘灯作伴风帘歌。
此中况味难出口,
莘莘嘈嘈细入喉。
欲问故人可曾瘦?
举目月圆低虫幽,
遥寄相思洗离愁,
把盏饮却半个秋。
2013.9.17于乔甸中学宿舍
【创作手记】
在云南两年,写了两首中秋寄友,第一首是真的写在明信片上寄出去了,视情况有删改,因为该行动太过于文艺暧昧而显酸气腻味,第二首就没,当然也是因为联系少了,我不大主动,也不擅长划圈建立亲密关系,自然发展便是如此。第一首纯抒情,不过有很多当时的共同记忆,第二首有些记叙在,经常进行的陌路游走,参加各种好似犄角旮旯里的活动,这一回是去拜访一个创新教育机构,还记得是叫蔬菜教育社区,很有意思的名。这是在他们场地里举办的一个分享活动,古城里一个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回族等)非遗的表演——口弦琴,要不是这次去,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知道。现场人不多,在木屋阁楼里烧着碳火,来人各路奇葩神仙,古城里常见的这种文艺沙龙活动,让人既有流离的归属感,又有陌路的孤独感。如同在北京,奔赴这样的活动,经常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时候不喜欢坐车,喜欢花很多时间在路上,走走停停,看见博物馆进去逛逛,看见好玩的场景拍下来。走路总是会想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一起这样游走的人,记下来的是小部分,没记下的,忘了一半。这两首记下来的,大体满意,尤其是第一首的最后一句和第二首的第一句。寄友的主题总会让我想起一句歌词,【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
【文集说明】
这年我24,正在云南教书。
天性敏感,略有虚荣,喜欢记录,热衷分享。
有些语言太过用力真实,不敢发出,如今有了时空的距离缓冲,终于够胆。
文字是沟通的桥梁,愿你在我的桥上看到自己,看到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