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回。
最后一步:管理预期,让我们对决策本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心理准备,以此降低决策后的焦虑感。
同样,希思兄弟给我们分享两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一,用“小剂量现实”验证假设
所谓“小剂量现实”,就是可控且及时反馈的尝试,可控:确保尝试本身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及时反馈:确保从过程中学习,并根据反馈迭代决策。
许多大学生,进大学后才发现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毕业了才发现自己不喜欢专业工作,其实,只要在决策前,先给自己注入些“小剂量现实”,就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成功率,比方,找个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工作,免费打工一个月,体验职业生活等。
又或是说第一代的iPhone,它缺乏许多基本功能,没法复制粘贴,包括复制文本,没有搜索栏,也没有蓝牙功能。
而这些基本功能的缺乏,并没有阻碍iPhone成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在市场反馈中不断迭代,从iPhone到iPhone4、再到iPhone6、直至今日的iPhone11。像苹果这样的巨头都得运用“小剂量”的检验来规避风险,我们决策时更应如此,得做到小步快跑,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规模、最快的速度,在现实中尝试决策本身的合理性,升级自身的认知,一次次地迭代出更完美的决策。
二,事前验尸
事前验尸,意味着在行动前先假设一个悲惨的结局,然后倒退,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说道事前验尸,不得不提英特尔,了解电脑的都清楚,CPU芯片对于电脑的重要性,如同大脑对人的意义。而英特尔是CPU行业的金字招牌!
然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一开始主营的并非是CPU,而是做存储器起家的,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
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存储器厂商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异军崛起,英特尔公司的存储器业务遭到日本竞争对手的剧烈挑战,甚至到了要全面崩盘的境地。
在这举步维艰、命悬一线的时期,当时的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问董事长兼CEO的戈登•摩尔:“如果我们被踢出董事会,你认为新来的家伙会采取什么行动?”
戈登犹豫了下,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进军芯片市场。”
格鲁夫死死地盯着摩尔:“既然这样,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那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做呢?”
后来,英特尔放弃了存储器市场,成功向芯片转型,跨过了英特尔发展的鸿沟。
从存储器到芯片,当年英特尔的战略转型成了世界目光的焦点。
你的人生中有没有被逼到“命运墙角”的时刻?
在这些时刻回想起格鲁夫的“事前验尸”:
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家伙会怎么做?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自己去做,而要等到被淘汰呢?
越多的不利状况联合起来,创造力就会变得越强大,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位沉睡的巨人,通过适当的思考极限情景,让这位巨人觉醒,协助我们开阔思维,延展感知能力。
全文完,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