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
二零二零年终于临近尾声。站在岁末,没有留恋,不想回顾,只想快速翻篇。
然而,二零二零年注定还是会载入史册,会在经历期间的每个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面前,成功被重新定义,大富大贵抛之脑后,“活着”成了彼此最美好的祝福。疫情中,医护人员成为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在危难面前,逆行而上,体现的担当、奉献,让全社会对医护人员有了全新的认知,再多溢美之词都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敬意。
因有家人在医院工作,加之老爸在县人民医院十二年的血透生涯,认识了不少医生、护士朋友。因而,比常人更知晓医护职业的辛苦、更懂得生死无常的遗憾。去年,爸爸生命最后的八个月,辗转在病房、血透室、重症监护室之间,作为资深病人家属,更真切地目睹了医护人员的艰辛,感悟了最真实的人性,对医护、生命、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将所见、所感记录,致敬医者、致敬生命。
血透室 ——病人的第二个家
这是一个特殊的科室,这是一些特殊的病人。他们走在大街上,看似与常人无异。实则他们是靠机器在维持生命的一群人,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多小时,长年累月地重复,直至生命最后。他们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干不了正活,出不了远门,拖累着家庭,委屈着自己。对他们而言,血透只为活着,活着就要血透。
如今的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有46台机器,160多号病人。每天上午、下午上机时分,等在门口的病人鱼贯而入。接待护士熟稔、亲切地招呼着病人的姓名,病人们自觉地换好鞋,上称,报体重,十分默契。 血透室多是老病号,少则三五年,长的十七八年。正因如此,血透室的护士和病人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医患关系,而形成了那种“不是亲人又胜似亲人”的关系。护士对每个病人的身体状况、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家庭境况都如数家珍。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血透病人的情绪就像涌动的暗流,一旦有缺口就要倾泻而出。而最能察觉他们内心这种波动的往往不是他们的妻子、儿女,而是血透室护士。病人的无望和苦楚只有她们能感同深受。所以,血透室护士在应对复杂的血管、突发的凶险、上班的忙碌之余,比儿子更能忍,比女儿更贴心,比心理治疗师更专业,要时刻捕捉病人的心理变化。病人外面受了委屈,做血透时耍点小性子,护士们不但不见怪,反而趁着治疗间隙轻声细语地拉拉家常,做做心理疏导。捧捧逗逗,没几下病人又破涕为笑了。因此,许多病人将护士当成亲人,喜事一同分享、烦恼一块唠唠,血透室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在此,诚挚地感谢血透室这个特殊的“家”,在爸爸生命最后的十二年中,给予细心的医护及暖心的陪伴。
重症监护室(ICU)
——没有日月交替的病房
网络上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想悟透生命的意义,最好去三个地方看看:医院、监狱、火葬场。
允许我做个补充:最好是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看下。
人这一辈子,最好永远不要作为一个病人或病人家属身份踏进ICU,这是此刻我最真实的想法。
去年10月老爸手术后,因病情反复三进ICU。作为陪护家属,亲眼目睹了生命的脆弱、挣扎,目睹了ICU医护人员的不易、艰辛。这里的病人为了配合治疗无论老幼、男女,全部一丝不挂,毫无尊严。因为,在这里根本不配谈论尊严。这里的病人无不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气管插管、输液管、导尿管,胃管、透析管等等。病人有永不再醒的(植物人),有陷入昏迷的,有痛不欲生撕心喊叫的,有气若游丝的……无不是都拼着劲和死亡较量着。
ICU的护士个个花样年华,下了班也许是喝着咖啡、奶茶,捧着男友的鲜花,但在上班时间,却时刻目睹着人生最残酷的画面,还要轻声细雨唤着“阿公”“阿婆”,帮着他们翻身、擦背、吸痰……
ICU是个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的地方,24小时永远亮着灯,因为这里没有稳定的病人,时刻要观察、治疗、抢救。深夜,外面世界万籁俱静,这里却永远响着各种治疗仪器的声音,夹杂着护士细碎的脚步声。好几次,我在想,如果我有女儿在ICU上班,我会心疼。
亲爱的小护士,虽然早已熟悉你的身形、你的声音,你的眼神,但却从见过口罩下你的真容。如果路遇,我也许不认识你,但请相信,我早已将你们认定为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病房保姆——褒贬不一的职业
生活中,常见的保姆分这么几类,第一类保姆专职带小宝宝,虽然事儿多,但小宝宝天天长大,活泼可爱,时间长了还处出感情。第二类保姆代替女主人做饭、洗衣、搞卫生,与主人同吃同住,一般伺候的家庭相当富裕,保姆也乐在其中。第三类就是专门照顾病人的保姆,且称之病房保姆吧!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是非亲非故的保姆。擦身接痰、端屎倒尿这些活连亲人都嫌脏,保姆肯定是看在钱的份上才来做的。但出钱了,家属就安心了吗?职业本无贵贱之分,本人无意、更不敢诋毁保姆这个职业。但病房保姆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亲眼看到老爸同病房的阿婆,病重不语,听说伙食费孩子已另付,但保姆早上买的一碗稀饭却要吃三餐,喂食时估计实在难吃,只是拼命别过头去,拒绝进食。老邻居张伯住院,我和妈去探望,正值保姆喂饭,炒饭有点干,张伯小中风后吞咽不顺,几次呛着,如果是家属肯定会拍拍背,慢慢喂,可保姆仿佛听不见我们的提醒,面无表情,以几秒一口匀速地将饭塞入张伯嘴里。医院闺蜜说,当护士多年,这类事见多了。病人在保姆那儿已然只是赚钱工具。当然,保姆对病人态度与孩子的重视程度有关。孩子探望得勤快点,保姆不敢太造次,担心病人告状。孩子以为付了钱了事,隔三岔五才来一回,你的老父老母可能就有点惨。孩子如果远在他乡,全权拜托保姆,那就当书写《凄惨世界》了。
再过二、三十年,单独家庭的我们都将步入老年。每对小年轻夫妻上头至少有四个老人。人老了,一点头疼脑热不算事,心梗脑溢血直接over也无妨。就怕半死不活打持久战。孩子有事业、有生活,哪能全天陪你在病房。所以,不夸张的说,我们的老年很可能与病房保姆扯上关系。别以为自己年轻时多美、多帅、多成功,多么横,等你老了,等你病了,都可能有那么一天,喝口水、撒个尿都得看保姆脸色。
关于医护、生死及其它
当今时代,泥沙俱下,多数人都已被裹挟其中忙着追名逐利,少有人真正在乎过自己的健康。头疼脑热吊个针住个小院只当生活小插曲,照样加班、照样醉酒、照样熬夜、照样纵欲……当某天被宣布身患重症,猝不及防,万念俱灰。于是极尽中医西医、极尽各种治疗。正应验了那句话:多数人年轻时用健康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健康。且不说化钱受罪,还拖累整个家庭一起跑。生病,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特别是长时间住院,考验着整个家庭的精力。
医患关系应该是最亲密的关系,一次成功的救治是医患双方良好配合的结果。医生的尽心尽力、患者的及时反馈,缺一不可。患者质疑、对抗医生的专业,只会延误疾病的治疗。医生不专业、不用心,患者也心如明镜。医生要做个好医生、患者要做个好患者,都是份内之事。杀医事件的发生只会让医生更谨慎、更保守,无助于整体医疗水平的进步,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后果总有一天会直接或间接地由你我承担。因为,这个世界,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常说:钱乃身外之物!这话最多只说对一半。家人病榻之时,有钱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尊严。去上级医院就诊、住VIP病房、用进口药物、请病房保姆。家属也不会因钱放弃治疗,尚可多残喘几日。所以,趁健康时还是要多挣点钱,当家人病倒时起码可以不用为钱发愁。
去过医院,经历过重疾,蓦然回首,惊觉成功尚有另一种定义:耋耄之年,自然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