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账就像读一首诗”,在絮絮叨叨中一颗颗珍珠被串成美丽的诗行。
如果你第一次读是苦恼的,缓慢的;那么请更缓慢地再一次阅读,愉悦美好必将纷至沓来。
曾经读过的书,让我多了一份耐心,于是我收获了一首美妙的诗。
上一次磨磨蹭蹭读的一本书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开篇的两章我迷迷糊糊地搞不清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以至于我恍恍惚惚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
《瓦尔登湖》全书18篇,24.8万字,而《节俭》篇就有将近6万字。面对梭罗细节到个人账单的开篇,我再一次断断续续地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周)艰难地把它读完。
在读之前我并不知道有人这样评价它,“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账就像读一首诗”。尤其是在读大概前两万字的时候,我甚至在怀疑那些对本书的赞誉是不是言过其实了。
泰戈尔《飞鸟集》有诗曰:“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居有所屋,何等的奢侈,又何等的简单。
梭罗在这一篇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为什么会来到瓦尔登湖定居,在这里是如何展开生活,以及期间对贫穷与虚荣的思考。
作为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罗不厌其烦,甚至是冒着被读者怀疑的危险,在全书四分之一的开篇里,用最翔实的言语一点一滴地描述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说到底,人之一生,不过是生存下来,生活下去。即使是在政治清明,国家富裕的时候,仍有很多人的生活并不精美细致。因为无知和谬误,他们的生活被认为的烦扰和过重的劳役所充塞。如梭罗所说,有些事物在一定范畴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另一个范畴内却不过是奢侈品。
房子对很多人都是奢侈品,忙忙碌碌的,直到生命终结都在为支付租用一只更大、更富丽的箱子费用而烦恼。多少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履行机器的职能,用金钱铸造成一副坚固的牢笼,在其中生存,在其中毁灭。
一个舒适的家,应该是家的温馨,而不该是房的富丽。马萨诸塞的树皮屋,洁净、简单、温暖,比之柔软的百叶窗、厨卫分明的三居室,谁又能说就是贫困野蛮呢?三居室的窗明几净,并不比树皮屋的其乐融融高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房屋变得与众不同的,是住在里面人的生活,而不是这个房子的大小。
放下对清贫的偏见,智者的生活更加简单
教授哲学的教授有很多,但真正的哲学家却几乎没有一个。唯有自甘清贫,才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对生活进行不偏不倚的观察。不论是哲学领域,还是文学、艺术、商业等领域,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多是简朴独立的。
在所有生活中,被视为成功的不过是其中一种。豪车别墅是成功,腰缠万贯是成功,清贫乐道也是成功,俯首为孺子牛更是成功。
我们没必要在对其他生活方式进行贬低的前提下,将某种生活夸大。何不把我们关注的焦点从被人推崇的事物,转变到有被推崇价值的事物上呢?
很多人的理念,从一开始就偏移了。
正如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绝不会被埋没一样,无论何时,只要放下偏见,人生的宝藏触手可及。
卓越的人,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种子只有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壤,它才能无所畏惧地朝着天空伸展自己的茎与叶。就像写文章一样,只有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学习,才能有机会在某一刻爆发出美好的灵感。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执着无畏的信念。
一个人一旦生成了某种信念,不管在何地,都会以相同的信念标准来寻求合作伙伴。如果他没有信念,那不管和他交往的是谁,他的生活都会与他人相同。
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令他念念不忘的,随波逐流的路途中,终将难免泯灭与急湍的浪花中。
听天由命,是植根于人心底最大的绝望。将自己的一切都托付于命运,而命运又是如此的难测。
“当新文明的苍穹在你眼前呈现,竭尽全力搞清楚真正卓越的是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