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有人说:
你这个事做过头了。
他那个事没把握好分寸。
这些都是善意的提醒,都是对做事的人的一种关爱与保护,因为只要你做事,就一定会有人做评价,特别是当做事人非常认真非常主动做事时,尤其是针对事情里面的问题进行探究、急于解决时,就一定会有人觉得,你做事做“过”了。
注意说话的分寸,注意做事的分寸,成了人际交往中很大的一个学问。
但对于做事者来说,在其时其境,他做的事说的话,不但不觉得过,反而觉得根本不够,不够深入、不够力度、不够彻底、不够认真!因为,他置身其中,他是要解决问题的人,他必须有力度,必须有主观能动力,否则什么都别想做。
直到事后冷静下来,感觉到真的得罪到人了,才恍然觉得,好像就是有点“过”了,但心中仍然不认为“过”,委屈便会渐渐而生。
旁观者认为其过,做事者不觉其过。
而我想要说:过与不过,其实,都是刚刚好。别说我要和稀泥。
每一个发生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从客观且远观的角度说,都是刚刚好。
每一个人的表现,状态,都是那时那境那事那人和自己互动决定的,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经验、处世习惯、立场等角度,处理、看待某一事情,都必然地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尤其做事的人的出发点与旁观者的出发点、立场是完全不同角度的,每个人的做事态度与立场,都决定了自己的评价,过与不过,都是每个人综合自己的多个因素而得出的结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刚刚好。
这不是和稀泥,而一个客观存在:
一切发生过的事,都是刚刚好必须要发生的事,都是因缘俱足必然要发生的事,如果你改掉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可能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发生了,就是刚刚好要发生。
对此,那么,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我允许,我接纳,我认同,我尊重。
对于认何已经发生的事,非要进行“如果没有”“假如当时”“要不是就”,这徒增愤怒外,于事无补!而人们却一定要这样假设,还原,这样愤怒,其目的只有一个:事情本来可以不这样!
但,这不是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态度。因此,必须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只有接纳,才有平和,才有理性,才会明白当下最应该怎么做。
所以,面对已发生的事,无论多么不堪,我们只有:我允许,我接纳,我认同,我尊重。以此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你之所以这样做,你之所以这样认为,事情之所以是这样的结局,一定是因缘俱足,无可回避,如果非要说里面有很多可以回避的因素,但最终还是发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必须要发生。
每一个发生,都是:刚刚好。只是这个刚刚好的结局,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而已。
以此态度,还有什么愤怒吗?还有必要那么愤怒吗?
以一颗平静的心态,再来看这里面的事情,这里面的因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但决不是为了改变过去,而是为了让当下、让未来做得更好,任何想要去改变过去,扭转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心态都是徒劳,只有必须,从发生的事件中找到问题,明确责任,才有可能利于当下,利于未来。
还坚持认为过的,已没有意义,同样,坚持认为不过的,也没有意义,面对一件刚刚好的事情,从中找出如何让事情的结局走向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方向,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