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因祸得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祸福相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泰戈尔说“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泰戈尔又说“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三岛由纪夫说“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相互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
《庄子·内篇》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思虑》中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感谢度娘,搜了这些东西,没罗列的更多,我很诧异,事情的两面甚至多面性在认知上,人们已经知道得够多了,比如说我,这两面性的道理也能朗朗上口,但遇到事情时,依旧会单一思维,考虑事情时依旧是单向的。昨天读书会时,碰巧知道了,西方人的神都是善恶一体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神的存在,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传说,中国的神,还是以善为主。惩恶扬善是最终法旨,哪吒的恶、孙猴子的恶是不能被原谅的,他们经过世事折磨,最终向善才能为人所接受。西方的神,好吧,就说宙斯,好事先不说,干的坏事一箩筐,但他是被人们接受的。
也正是因为对事物两面性的哲思和教导那么多,才更凸显我们个人自带的倾向,我们每个人都是各自文化的代言人,试问:我们敢不敢展示“恶”的一面?我们能够呈现的真实其实也是被允许呈现的真实,比如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母亲不仅爱孩子,还恨孩子,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无意识会有一种杀死孩子的倾向,这能言说吗?不说孩子,当我们恨一个人时,不说恨的内容是否属实,恨的情绪总是真的吧?难道没有过对方遭难赶快的念头?这不能言说,甚至自己也会被那些念头吓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恶”的呈现。当然我们作为文化的代言人,我们也不能允许自己有这样的念头。只能一遍一遍地忏悔,一遍一遍地自责。
事实上,善恶是一体的。或者说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阳光底下总有阴影,你不能接受那片阴影,便不能真正享受阳光。人们享受太阳,也得适应阴影。这当然很困难,尤其是人类的伦理越来越高明时,伦理的阴影面积也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愚昧的人们更能接受死亡——而死亡是活着的最大阴影。
想起之前的一次事故中,人们对做恶的人深恶痛觉,对受害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正常的情感,一方面对人性的教育结果,一方面也有对意外事故的急性反应。有人关注作恶的人为什么会做恶,或许他也是迫不得已,走投无路,这么说不是为了谅解坏人,只是说人们所能做的选择,其实也是在那一刻的当下只能做的选择,他的选择不止代表他自己,还代表他过往的人生。有人关注受害者,为什么是这个人受害而不是那个人受害?作恶者在没有选定做恶对象时,最终行事时,无意识会令他选择较弱的那个对象,这很微妙,我们可以尝试想像。我们可以任意考虑,但千万不要忘记一点:我们其实是无权评判他,法律有裁决,但法律裁决的不是人心,而是行为。对于人心,人心如骄阳,很难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