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
昨晚我问了你很多问题,一问一答间,最后落到了一个问题上:天赋。那些学霸天生记忆力好,天生能举一反三。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跟你说以下三点:
第一:记忆能力一部分源自天赋,只有万分之一或者百万分之一的人天生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大多数人在记忆能力方面相差不大,都逃不开“遗忘曲线”的宿命,所以,后天的记忆力训练、科学的复习才是关键。
第二:记性好就能当学霸?
先举个例子。
Person1: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把整个红楼梦一字不落地全背过了,用时N小时。
Person2:把红楼梦粗读了一遍,又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出现的章节细读了几遍,又看了其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所有阅读到的关键场景、人物描写、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自己的解答(包括查阅的其他书籍)都认真记录下来,用时N小时。
这两个人坐在一起谈论红楼梦,请想象一下场景。
Person1:书中场景和诗词随口就来,绘声绘色讲来,犹如说书先生,Person2自愧弗如。
Person2:讲到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结合书中实例详细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质,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对该人物的理解,并证明了曹雪芹笔下的该人物,从现代心理学研究角度看,是完全验证了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因此证明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要么是有真实原型,要么就是说曹雪芹是一位心理学家。
好了,现在说说这两个人的区别:
person1:最多就是个说书先生,原因无他:即便他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但是,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他没有去想红楼梦中人物各自都有神马特点,他欣赏谁?讨厌谁?为什么?作者是通过神么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即便是他模糊意识中知道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但是从来没有详细阐述原因。更不用说如person2一样,从红楼梦的人物性格、心理特质联系到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方向,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形成论证了。person2可以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学者等等。。。有无限可能。
两种人遇到同样的考题:请结合实例分析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的人格特质,并就该人格特质发表你的见解。
person1: 先决定写谁,再花费时间从脑袋里现找素材,筛选素材,绞尽脑汁想见解(没办法,平常看红楼梦时没想法)
person2:窃喜。。。稍加组织,提笔即来。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的是,上文中提到的记录,也是要刻意练习的,记录什么?怎么记录?记录下来就能记住吗?怎么记住?
第三:举一反三或者是联想的能力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思维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养成的。这其中让大脑如何思考是关键,比如,接触到新知识的第一时间问自己:
这是谁提出来的?
为什么会研究这个(产生这个知识)?
知识的内容是什么?
这个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哪可以用到?应用场景,应用限制等)?
在没有这个知识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相同问题的(用这种解决办法的好处)?
具体怎么用的?(场景、典型题)。
说白了,就是5W2H法。这是关于思维训练的一个例子,在一些思维训练的书中或者课程中有很多可以落地的具体行动指南,这是真正让大脑做操的训练。只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只要你决定跨出你目前的思维舒适区,结束思维惰性,你就可以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当这种发散的思维形成习惯时,你的大脑中这部分的回路已经足够粗壮时,就不需要你的刻意练习,遇到问题你就会自然而然这么想了。到那时你再看你目前的境况,就如“降维打击”,不堪一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为脑袋里一直回想着关于这些新知识的问题,并试图寻找答案,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副产品就产生了——理解了,记住了。没有刻意、自然而然。并且,最重要的是,你的知识是经过你的梳理、加入了你的理解并与其他知识产生关联的知识,就如同在你的脑袋里建立了一个索引,只要通过一个主题,就可以检索出一批相关知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知识再也不是死的、孤立的、用时提取不出,需要经别人提醒(往往一个字词就可以点醒)才恍然大悟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题,当你看到答案时觉得不难,你自己做时却要想很长时间的原因,因为,建立知识关联的工作你平常没做,遇到考试题时才临时去找,难免丢三落四或者找不到了。
思维的高度决定人的高度,越早提高自己的思维,越早受益。就如培养一个普通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需要毅力抵抗初始的惰性以及离开舒适区的抗性,思维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强大的毅力去坚持,但是只要你愿意改变,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脚步。
最后把尼采的话送给你:
He who has WHY to live for, can bare any HOW.
——Nietzs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