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旅行去了很多地方,故宫、北京植物园、北灵山、月坨岛、玉渡山、东灵山、芦芽山、海坨山、红海滩、黄金海岸和野长城等等,但是,没有一次旅行,如国庆回家这次,这样期待,这样欣喜,甚至踏入项城在第一眼看见市标的时候,能感动得差点落泪。尽管家园的风景,相比较起来是那么姿色平平。
正如莫怀戚在《家园落日》中写道:“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是的,没有理由,无法解释,尽管一切都很普通,却偏偏能给人莫名的安全感和喜悦。
柿子压弯了腰,像红灯笼,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落日的余晖,安静地涂抹在整个柿子树上。飞来几只麻雀,叽叽咋咋,上串下跳在叶丛中,引得枝叶一阵晃动。
爸爸在宰鱼,清理鱼。妈妈边择菜,边絮絮叨叨讲平时家里的趣事,有时候是关于侄子的,有时候是关于家里的老小孩爸爸的,还有她讲了很多次依然不厌倦的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傍晚时分,各家房顶炊烟袅袅,飘出阵阵饭菜香味。
落日呢,一如我春节离开的前一天看到的那样。这么多年,平原落日依旧不悲不喜,不急不躁,任世事万物沧桑。如果说跟春节有什么不同,可能只是少了些许刺骨的寒冷。在房顶,极目望去,尽是秋收后的土地,光秃秃的,敞开胸膛,待庄稼人播种。
今天这夕阳,让我想起初中的时候,每天晚上来房顶,给房顶的花浇水,看炊烟升起,夕阳一点一点暗淡,然后拿笔记本记录这景象,每天都要求语言和情绪不能相同。想来那时候的我也是可爱和勤快的。
突然想看看那时候的文字,于是回屋里,翻出旧书箱,一本一本开始找。自高中毕业后,由于要翻新房子,柜子里的教科书、辅导书、几大摞试卷,都不得已卖掉,留下的都是特别舍不得的,语文教科书、中学生阅读、几本课外读物,比如《草房子》《泰戈尔诗选》《契诃夫小说集》《红楼梦》,还有各种笔记本、画册、日记本。
笔记本里都是摘抄的当时认为很好的句子、诗词,有一些,即使现在读来,依然是那么深刻和感动。“咫尺天涯,天涯咫尺,今天这个时代,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跟地球另一边的朋友边走边聊,只要敲个键盘,就能进入别人的卧房。只是,当我们窥视别人,自以为可以把手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无所不知,无远弗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可能夜夜睡在我们身边的心,都摸不到,可能天天见面的亲人,心底藏有太多要说没说的话。”“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日记本里的文字,现在读起来竟是那么可爱。比如非典的时候,每天在家看天看云看庄稼,看电视里的远程课;比如我和春杰抓住一只小麻雀,一番讨论后决定放走它,又拿墨水滴在羽毛上,以便以后能认出来;比如,班里要退学的秦华云读了一封辞别信,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比如为了监督弟弟学习,我跟弟弟的小伙伴们斗智斗勇;还有春天的时候,麦田上,看盘旋而过的雨燕,我和春杰一起去挖荠菜,一起摘槐花……很多儿时趣事,若不是看当时的文字,早已没有印象了。
其实,很多的事情,早在很久以前,就埋下了伏笔,比如,热爱读书写作。
夜深的时候,看着泛黄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渐渐沉睡。远处隐约有犬吠,有鸡鸣,深蓝的夜空还点缀着繁星,和后半夜悄悄爬起来的月亮,一起俯视着安静的乡村。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旅行,而是一场童年和成长的追忆之旅。时光深深浅浅,回忆时近时远,走过那么多地方,还是觉得,最好的旅行,其实是回家。即使我们出走半生,早已不再少年。
齐帆齐第六期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