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写作课上,老师问:“有什么东西,让你从童年到如今都念念不忘?”
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最后说中老师心坎上的回答,是“故事”。
如《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这两部经典作品,陪伴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
这些故事是怎样吸引我们的呢?灰姑娘的12点之约、南瓜车、水晶鞋等充满张力的剧情;贝儿的聪明勇敢,面对野兽时临危不乱,最后还收获爱情的过程。像这样精彩奇幻的情节太多了,故事总是让人回味。
所以,吸引我们的就是故事剧情了?如从前老师教的写故事方法:先有优美的文笔,然后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再安排人物依次出场,按这个套路成型的文章,最后绝对能得优!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我在读《怎样写故事》时,书里教的写故事方法,与我们所学是相悖的。即“故事”不是因情节而生;而是先有主人公,然后探究他内心矛盾等问题,由此展开剧情,才诞生了“故事”。
那究竟哪个才是对的呢?带着这个疑惑,我在美国作家莉萨·克龙的《怎样写故事》中找答案,她为我们详细说了3个技巧;克龙有多年教授写作和发行书籍、影片的经验,这让我对书里的内容格外信任,因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就是她最有力的代言。
技巧一、如何利用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来写故事。
在我们构思故事的时候,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就已经开始了,那么要如何利用到故事里呢?
克龙认为:故事的驱动力是无形的,不是语言表达,也不是情节,而是主人公内心的斗争,这是才故事的火线,克龙称之为“第三条轨道”。当故事进行时,具体事件是如何影响主人公的,进而让他的内心发生了种种变化,这才是故事中的亮点。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主人公内心斗争”这火线,想象主人公自己会制造什么麻烦;这里就存在一个“因果关系”,主人公是“因”,他所引发的事情是“果”。
在因果关系中,主人公内心或许存在某种残缺的情感,或错误的认知,使自身引发的事件不断增加;例如生病请假太多而被辞退,失去收入后无法负担房租,紧接着又被房东驱赶等;层层推进的同时,会爆发出趋向失控的局面;
而危机如狂轰滥炸的流弹,内心的颠覆和外部的危机,让主人公没有喘息的机会,使主人公在崩溃的边缘苟延残喘;
最后凭着某个契机(主角光环),主人公找到突破口,或许因缘际会得到贵人的帮助;于是他有了新的领悟,抹去眼前和内心的迷雾,成功找到自我。
完结了这一切,故事算是精彩绝伦的收尾了,而这一切至始至终,都是以主人公为出发点,高效的利用了故事的火线。
所以从前我们认定的优美文字,波折重重的情节等等,只是故事中的锦上添花;如果不能让主人公产生内在的挣扎和痛苦,那就是不接地气,为写而写,读者很容易出戏。
比如说最“臭名昭著”的畅销书《五十度灰》,如果谈文笔,那真是少有不吐槽的;但也正因如此,才证明吸引读者的是故事本身。它的真实感让读者变为参与者,所以有人误以为,吸引自己的是作家的写作技巧或句子;其实不然,而是作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促使情感代入,有了生理和心理的驱动,让我们从现实走入故事世界。
技巧二、写故事的6W原则
《怎样写故事》中列出创作故事的6W原则,那分别都代表什么,有何作用呢?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更明白6W,我将以动画片《勇敢传说》为解读范例。
1、公主梅莉达(主人公),勇敢且果敢;故事里为了平衡各部势力,王后要梅莉达联姻。如果是按照童话公主成长的套路,接着肯定是嫁给英俊的王子,然后幸福美满一辈子。但第1个W就出现在这里了:what if,打破思维惯性。
谁规定平衡各部势力,就必须用联姻来解决的?谁说公主就该温柔端庄,乖乖听话的?梅莉达怒而反抗:“我要亲手决定自己的未来。”而这点正是故事的主旨。她不仅发自内心地没打算联姻,更渴望自由,自己主宰人生。
2、因为梅莉达的情绪激动,促使她在偶遇女巫时,草率的要了个有魔咒的蛋糕,希望给王后吃后,能改变她要自己联姻的想法;但魔咒蛋糕却把王后变成一头黑熊,“越轨”的变化让梅莉达猝不及防,顷刻间颠覆了她的生活。于是第2个W也出现了:who,你要颠覆谁的生活?
自然是颠覆梅莉达的生活了,因她的一念之差,捅出这么大的篓子,波折的情节顺着因果展开;这就是人物控制情节,主人公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影响全局。
3、那么梅莉达反抗的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联姻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追溯根本,是王后一直希望她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但梅莉达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是必然的,而这就是第3个W:why,你的主人公究竟为什么在意?
因为主人公内心的“执念”,即故事的核心:她的过去,会一直影响现在。如梅莉达,她反抗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王后能认同她的选择,正视彼此间的不一样,并最终获得自己要的自主自由。
4、这就不得不提到梅莉达的世界观了,《怎样写故事》里说过:世界观,不是主人公对世界方方面面的看法,不是对世界的鸟瞰;而是用主人公的过去经历,解锁现在的事,推动未来的计划。
所以梅莉达的世界观,会随着她的内心转变而变化,如一帧帧场景;世界观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没有绝对性且从不变化的;这就是克龙所说的第4个W:worldview,主人公的世界观。
5、再说到剧情方面,正因一切事件源于梅莉达,所以在她带着王后,寻找破解魔咒的过程里,一直到后来排除万难的成功,还与王后修复母女情,这一切就是因果循环,最终都回报在主人公身上;这就是第5个W:what next,完美的因果关系。
6、最后说一下第6个W:when,给主人公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
《勇敢传说》之所以能吸引我,除了故事中有接二连三的难题,还巧妙的利用时间,不断升级难度系数,促进紧凑的剧情发展;用“日出”这个时限,迫使梅莉达不得不与时间赛跑;而难题始终围绕她的内心变化,让她在情感和思想上有巨大的成长。
所以不要心疼主人公而不构思苦难,事实证明,主人公无法拒绝的波折,才是我们与故事融为一体的最大趣味。
技巧三、绘制蓝图,帮助打造故事和贯穿情节。
所以当我们掌握“第三条轨道”和6W后,就可以为故事绘制蓝图了;克龙认为蓝图能助我们打造情节,连贯故事。
有人或许会疑问:写作不是从大纲开始吗?但大纲和蓝图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大纲是文章的框架,帮助理清思路和补充内容;而蓝图是逐个场景的总结,即体现故事表面情节概要,而不是故事的内容。
蓝图除了为我们提供时间顺序和因果轨道,也更方便我们理清故事的逻辑。
因为随着对主人公内心的深挖,身为作者的你,对主人公已经非常了解;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把所有想法、场景归拢,把与故事相关的东西,都变成生动的细节,让所有情节点符合逻辑,想方设法让读者也能读懂主人公。
还有,不要忽视了“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怎样写故事》里也提到它们存在的必要功能。
主人公的地位当然是不可撼动的,但故事的深度,也缺不了那些“次要”的存在;因为它们是为主人公服务的,它们虽然不能自说自话,却能在不同角度牵引读者,一句话或一个表情,都能让读者想入非非,于是禁不住更深入故事里。
当然“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都要控制,它们既要有合理的言行举止,又要对主人公发挥作用,更不能偏离故事主线,否则就会让故事脱轨;这就好比一个侦探,需要对他调查的对象及周围的人都了如指掌,时时控制着调查的走向。
在最后,我们就要开始对整个故事的逻辑开始检查和修正。
畅销书作家哈兰·科本说过:“每隔75页,我就回到小说开头,一边往下读,一边编辑、增添、删减,确保从第一页开始,每一层都扎扎实实。”
克龙解释这是害怕“蝴蝶效应”,生怕过去一个微乎其微的东西,随着故事的推进,导致后来翻起惊涛骇浪。而且回头检查的时候,不仅可以适时修正错误,适当增加内容,还可以检查全篇的逻辑有没有出错。
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现实比小说更离奇,因为小说需要遵照可能性发展,而现实不需要。”故事虽然是个虚构的世界,但我们并不借故事来逃避现实,而是借故事来理解现实;故事最精彩的所在,就是好的故事以主人公为本,情节就会水到渠成,能把读者吸引其中。所以当我们掌握了《怎样写故事》里的内容,吸收其精华,那么成为故事高手,就不再是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