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现代的安徽无野生老虎,只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安徽有些地方是有野生老虎的。
古代安徽地区有大片荒山荒地,多野生动物,这有利于虎的潜居和繁衍,所以当时安徽各地的老虎是相当多的。
仅记载一地有一次虎患的就有望江、六安、颍州、滁州、全椒、泾县、南陵、歙县、黟县、池州、青阳、庐州、贵池、太平、和州、庐江等十六个地方志。
记载一地有两次虎患的有合肥、旌德、安庆、宿州、萧县、繁昌、广德、宁国、建德、含山等十个地方志。
记载一地有三次虎患的有无为、巢县、怀宁三个地方志。
记载虎患严重及次数更多的有祁门、绩溪、徽州三个地方志。
古代黄山出老虎最多的地方是祁门,《同治祁门县志》卷36载:南宋端平元年(1234),“虎伤二十余人”,县令傅褒募猎户以“药矢窝弓,罟获陷阱”,先后擒虎十一只。由于他实行的“虎政”惠利百姓,受到当年民众的称赞和朝廷的嘉奖。
永乐八年(1410),祁门虎患又严重起来,知县募人捕捉,设陷阱314处,不久,就获得虎豹46只。
万历三十六年(1608),竞有老虎跑进歙县通判署衙门里咬伤九人。
《嘉庆绩溪县志》卷十二载:自嘉靖三十年(1551)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竟有虎患七次之多。
又《道光徽州府志》卷16载:自嘉靖十七年(1538)至同治三年(1864)竟有虎患九次。其中婺源(当时属徽州,今属江西省)多虎,伤男妇二百余口,捕猎无策,民皆焚山逐虎,竟然延烧苗木亿万。
又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徽州休宁临溪民,一日连杀五虎。
还有个别少年、妇女同虎患作英勇斗争的事迹:
如《民国南陵县志》卷48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上北乡汤村徐氏派两小儿上山打肥皂荚(肉可洗衣,果可食)。兄,十一岁,佩刀;弟,九岁,扛竹竿。上山时猝遇虎,扑踞其兄,弟举竿击虎。兄曰:“我有佩刀!”弟匍匐入虎腋,抽刀斩虎足,断筋。虎负痛而逃,兄得免。虎因重伤不能去,次日,猎虎者杀之。大家很佩服他弟弟的英勇;于是把他弟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斩虎”。
又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休宁汊口,虎闯进民家,这家两位勇敢的“女武松”竟然把老虎活活地扼死。
又《道光徽州府志》卷16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婺源金日患虎,众争赶之,虎躲进菜农黄汉渭家的菜园里。汉渭正在种菜,遂被虎咬着。众人大骇,救助无术。其妻詹氏听到虎叫声,便“愤驰往救”,抓着了虎尾,奋勇地打虎,虎竞逃走。扶汉渭归,而詹氏力竭,后复苏。提学使(管地方救育的官员)赠以《节烈遗躯》的扁额,以示表彰。
清朝前期,虎患仍很严重,康熙五年(1666),广德州老虎伤人,知州命猎户“以火炮击杀数十”,并要民众把原来藏虎的一片二十里范围的大竹林砍伐罄尽,以杜隐患。
由于人类的猎捕和格杀,乾隆以后虎患已渐减少。乾隆四年(1739),太平西郊多虎,猎人在三日内连毙二虎。这基本上是徽州虎患的最后记载了。
安徽地区虎是我国特有的华南虎种,毛色深,呈棕黄,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据《黟县志》等介绍,虎是兽中之王,夜视物放光,夏秋始啸,声吼如雷,百兽震恐。虎凶猛,以野猪为主要食物,其次是熊、麝等。
《中国动物志》第八卷说:“虎食人只能说是偶然现象,虎作为伤人的害兽是不妥的。”但从以上虎患严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岂不是矛盾的吗?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虎伤人”,往往一方面是与虎本身繁殖过快,作为提供给虎的食物的野生动物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因气候干旱,大水,导致虎的食物来源短缺,转而食人。如绩溪在成化、嘉靖、乾隆年间,皆因当年夏秋长期干旱从而引起“多虎伤人”,又如休宁也曾有“大水,多虎”的记载。这说明“虎伤人”一般是由于以上原因才离开栖息地和固定的活动领域而到村舍附近猎食家畜的,至于奔窜闹市那更是极偶然的现象。
虎一般是不伤害人的,这也有史料记载:
万历三十八年(1610),黄山僧人寓安常夜行遇虎,但他不仅没有逃避,反而迎上前去抚摸虎头,结果竞出现了“人虎相安”的奇迹,闻者大为惊异。
康熙二十八年(1689),名僧雪庄游黄山。坐于多虎的白砂矼小憩,恰巧有虎伏在他的下面,他大声呵斥要虎离开,结果虎竟缓步而去。
又如雍正时,无为人俞质住山中三年,常有虎“闯柴门”,但他从未受到伤害。
又如道光初年,和州(今和县)人赵佩住深山,“多虎”,却出现了“驯服不为患“的奇迹。
由上可见,在生态平衡,或者是在正常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在虎的食物来源充分条件下,“虎不伤害人”。
安徽人民在长期同虎患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虎和捕虎的经验。如休宁以西的山间居民在进入深山老林采集野生植物时,就一起唱着高亢的山歌,他们“一唱十和,以驱虎狼”,很有效果,据说虎听到歌声就会伏匿不动。
人们还提到进山时不能敲打锣鼓,否则虎会寻声而来。
虎害怕火枪和撒网。用网张虎,虎就不敢犯人。
猎人遇虎,用棕毛做成的球向虎掷去,虎衔棕球,齿爪皆陷在棕毛里,一时难以拔出,猎人就可以借机用虎叉攻击。
虎在行动时,往往散发出浓厚的虎腥气,人们闻腥可以及时戒备。如顺治十七年(1660),高僧、画家渐江大师同友人结伴游黄山,在多虎豹出没的白沙岭,就因“腥风逼人”而“毛发皆竖”。
由于人口的剧增,农垦区的不断扩大,对森林的砍伐无度,可供安徽虎活动的地区日益狭小,而人们又被“虎的全身都是宝”所诱惑,一味地滥捕滥杀,致使安徽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及至道光七年(1827)篡修《徽州府志》时在《物产·兽类》中已无产虎的记载。
注:以上资料来源:
1、见以上安徽各地的有关地方志。
2、《黄山旅游杂志》总第二十八期,1988年11月25日出版,拙作:《回顾黄山虎》。
3、《巢湖报》1994年10月11日,拙作:《巢湖古代有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