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
我们。你们。他们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某天,美国文学评论家 格特鲁德·斯坦因 的汽车出了故障,车行里一位当过兵的小伙子在修车时技术不熟练,工作态度也不认真。在斯坦因提出抗议后,车行老板狠狠地批评了他,对他说道:“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不管是美国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亦或是日本的平成废物、宽松世代。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代际分裂的现象都开始登台上演。以出生年代为基准,以社会印象为标签,一道道阶梯鲜明的划分出了我们、你们和他们。
与血缘无关,与阶级无关,是突变的世界一步步诱导了「分裂」。当自诩万物灵长的人类以为触到生物进化的天花板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进化」却席卷了族群内部。
人类还在「进化」,而且越来越快
以十年为一代的纪年法,天然的为我们提供了模版。在国内,80后、90后是第一批享受到特殊「封号」的人群,犹记得当时批评的舆论甚嚣尘上,幼稚、鲁莽、自私的标签满天乱飞。
如今,80、90已经踏入职场,舆论的风向跟着转了个弯,当初10年的跨度也悄然缩减为5年,在90后这个统称下,更是分出95前和95后两个阵营。站在95前的角度来看,我不得不承认:95后比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互联网原住民——把世界揣在兜里
中国在1995年第一次接入了互联网,同时BBS、聊天室等初级互联网服务开始诞生,可以说95后天生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做为最亲互联网的一代,95后已经习惯于依赖智能手机所提供的资讯和服务,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状态以及表达观点。
刷出更酷的次元——坐享新技术革命
如今的孩子拿到Gameboy的第一反应绝不是碰按钮,而是点屏幕。触屏、体感、3D、AR、VR,他们这个“次元”注定拥有更丰富的感官维度。
得益于4G网络和WIFI的普及,他们可以更肆无忌惮地在碎片时间「刷刷刷」,时间短、抓眼球的短视频正在取代图文成为他们更“日常”的浏览方式。
就要做不一样的烟火——更包容的环境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95后这个群体,那么只有「多元」。如同分叉的枝桠一样,每一个95后都「进化」出了不同的自我。
更为开明的家庭和富庶、宽松的社会,让他们得以自由地生长。73%的95后有自己的兴趣,曾经70后、80后所处年代的非主流,在今天变成了他们的主流。
93年眼中的95后,已是两个世界
如果说这些数据还没有那么直观,那么让我们来聊聊作为1993年出生的典型95前,我亲眼看到了95后身上哪些不一样的特质。
二次元「戏精」—— 本我释放
在我的少年时代,Cospaly还是极其小众甚至略带羞耻的。在经过二次元经济的洗礼后,如今在地铁上遇见一名Coser,或许连朝阳区的大妈也懒得指指点点了。就在我要为社会进步点个赞时,95后们又鼓捣出一个语言版的cos,简称「语C」。
在偷偷潜入一个语c群后,我发现他们或许才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一群「聚居性戏精」。就如同写小说,每一个语c群都少不了诸如背景、人物、主线的设定。这里就像一个小江湖,充斥着让人脸红心跳、胆战心惊的虚拟情节,霸道大哥、同性耽美、御姐和正太……他们不再满足于外在的模仿,而将自己入了戏,用文字为自己创造一个与世隔离的二次元时空。
语c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让「本我」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95后们巧妙地在低维空间里开辟了一座伊甸园。这群戏精的手机里或许藏着一千张脸,但满眼望去,谁又不是戴着面具在跳舞呢。
爱你恨你鬼畜你 —— 众生平等
鬼畜,这个对我来说毫无感觉的日本舶来词,在伴随着日本动画西渡中国后,俨然已经发展为95后大力推崇的一种文化。
从麦当劳的蓝路路神教,到诸葛亮大骂王朗;从成龙的洗发水广告到雷军的Are you ok。不管是调侃、讽刺、娱乐,这种95后洗脑式的恶搞文化迅速映射到了现实世界,某二手车甚至耗资3000万在热门节目中插播了一条鬼畜广告。
爱你恨你不如鬼畜你,这头吃草一两产奶一吨的牛,简直就是快餐时代的救星。up主们层出不穷的脑洞,让网络上众生平等,小到路人百姓生活琐事,大到名人显贵爆炸热点,都可以变成意想不到的鬼畜之源。
“没有什么可以永远地成为中心,虽然你一脸正经,但我依然可以拿来恶搞。”——95后鬼畜扛把子有感
无趣才是最致命的毒药
不管是语c的圈地自萌,还是鬼畜的洗脑循环,95后的每一次「进化」,都是为了摆脱生存的“无趣”—— 假如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活出自我”正在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95后的进化速度,将全世界都甩在了身后,整个商业社会都在追逐他们的注意力,学习他们的行为范式,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年长者反过来向年轻人学习的“文化反哺”时代。
然而即使是堪称站在时代浪尖的知识经济,面对他们,似乎也显得“无趣”了。我曾经询问过身边的95后,在体验过几种时下较火的付费知识平台后,他们的感受却异常一致:没劲。
为什么没劲?也许可以通过他们与95前的对比来体现:
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和功利性的鸡汤内容正在被95后们所摒弃,由70后、80后所生发出来的知识平台显然只能满足95前的需求,95后在互联网世界里自由地撒欢,几乎没有人可以预测属于他们的“知识经济”会长成什么样,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不正经是进化的通行证
任何进化,都是对常规的打破。
假如按照最早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划分,我们恐怕正处在“知识被应用于工作”的第二阶段和“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的第三阶段之间。而按照95后的进化速度,知识似乎已经跳脱出知识本身,“知识被应用于自我实现”。
他们需要的可能是这样的“知识经济”:
按照个性定制知识菜单
学习的第一初始平台——学校,从广义上来说正是最早的“付费知识平台”。大工业时代的学校,强调的是效率和集体,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让人尽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未来的学校形态肯定会发生变化。
Google前高管创办的AltSchool,就主张由学生驱动的弹性教学,每个学生一张课表,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的理念是,孩子们要从小明白“人不应该只做被别人要求做的事情,而应该懂得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95后们的父母也正在给予他们越来越多选择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模糊化娱乐和学习的边界
QQ大数据发布的《95后娱乐观-动漫》报告中,66%的95后认为看动漫是日常,他们中有超两成的人同时追7部漫画以上,超三成的人每周看动漫的时间高达6小时以上。他们表示,动漫不仅是消遣,更能提高视野和知识 —— 这并不完全是借口。
在95后的眼中,“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只看有没有兴趣,没必要正儿八经。对于他们来说,知识的获取成本已经无限趋近于零,反而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才是更重要的那颗种子。
“薛定饿了么”的短视频在B站有16万多的拥趸,诡异、鬼畜、不正经,但却讲的是各学科的硬核知识,评论区里全是95后们的热烈讨论,从量子力学,到平行宇宙,从经济学的科斯定理,到犯罪学的罗卡定律,他们会以学过的课程、看过的书籍和电影来做进一步的论证,甚至彼此之间会进行上万字的辩论。——而显然B站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学习平台。
去中心化的网状人际结构
过去在知识领域的人际结构,大多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也即总有一些牛人自带主角光环,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偶像。而在新一代的社交关系中,这种结构正在随着信息平铺和知识壁垒的消融逐渐瓦解。
和菜头在他的槽边往事中曾经提到,人们看《罗辑思维》和来《得到》App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自修自学。这不再像是过去那种传统的依托于个人魅力的强关系型结构,而是一个松散的学习型组织,大多数人都像是“独狼”一样,自发地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资粮。
在年轻人的知识社交平台上,知识、想法和身份都无高下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分享、平等交流、平等探讨。自诩精英,假正经、装权威、爱卖弄,只要沾上这些标签,在95后眼中基本已经被驱逐出境,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才能和他们“玩”到一起。
做探险家,不做传教士
地球是方是圆、是沧海一粟还是宇宙中心?当传教士将知识牢牢握于掌心时,也就拥有了解释世界的权力。但纵然他们可以用文字编织上帝旨意,拨开美洲大陆迷雾的却是伟大的探险家哥伦布。
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95后,他们正在前往知识的新大陆,我们不能也无法以传教士的思维禁锢他们的探险之旅。不论知识的更新周期如何加速,知识总量如何暴增,他们终将拥有不盲目狂奔的自信,而做出更自我的选择。
当五月花号从陈腐的大英帝国驶向崭新的美洲大陆,坐吃山空的老水手们,也是时候扬帆起航,开辟出一条新航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