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无法轻描淡写,她是一曲渐近渐远的乡恋,她是童忆里快乐幸福的歌谣——题记
搭台唱戏剪窗花
鲁西平原地带,村落稠密,人员众多。村和村之间,近则一里,远则三里五里,当时,虽生活贫穷,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
平日村子里相对安静些,大人们忙于生计,无瑕安乐,偶尔来一场电影,或说大鼓书的,队部的大院里潮声一片,笑声一片。我和小伙伴会在天黑之前,早早抱着小凳子,或马扎子排座,有时因为自己小,排在前面的座位硬被大孩子挪到后面去,自然少不了一场争执,本来美美的心情弄得郁闷失落。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每逢过年,那叫一个热闹。
冬闲时,团支部宣传队就开始组织人员,研究,编排曲目。一到腊月,宣传队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找来几根原木,做成长方形支架,又用一些木板铺在支架上面,做戏台,一块宽大的布(记不清什么颜色了)做前台和后台的分割线。台子的左侧放上几条长板凳,做演奏区,简单而又高大的戏台就搭成了。
腊月十五以后,就开始轮流汇演。各村汇演曲目各具特色,有的排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有的排豫剧《花木兰》,还有的排河北梆子剧目的……大曲目中穿插着快板,大鼓书,单口说唱等风趣幽默的戏曲。我呢,就是姐姐的小尾巴,今晚在自家村看,明晚,后晚去邻村看,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就是走着累,也不舍得错过每一场精彩的年戏。还别说,小小的我,竟然学会了几句唱腔,回家站在凳子上像模像样的学着唱给父母听,看到父亲抿嘴一笑,以为自己唱错了,一紧张,从小凳子上掉了下来,幸亏我灵巧,没有跌坐在地上,却逗的姐姐哥哥笑个不停,羞得我直感觉脸发烧。
不知道是那哪朵云巧借了东风,还是和风喜逢细雨?小学三年级的我和同学萍儿,被爱好乐器的韩老师推荐到宣传队,当时我们两个腼腆的小姑娘对视一笑,甭提多高兴了。从此我就和村里年戏结了缘。
每每放学,就有专人去学校接我和萍儿去宣传队排练,许是我俩语言表达强一点,许是我俩的年龄太小,不适合戏剧的角色吧?我和萍儿一组练习快板。兴奋之余增添了好多烦恼,那几块板在手上怎么也玩不转,不是指法不对,就是小板和大板节奏不和谐,别说和音乐搭配了,那个老师很耐心的一遍一遍地教,一遍一遍示范,在要灰心的时候,突然的一瞬,我好像猛然醒悟,一下子打顺手了,萍儿比我学得快,我把板子打顺手了,词,音乐和节奏都对了,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了,那一刻,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我要哭了,一会儿忍住又笑了。
登台那晚上,姐姐为我涂好胭脂,画上眉毛,穿上戏服,娘还特意为我做了一双红棉鞋,镜子里的我,一下子惊呆了,还是我吗?粉红的脸蛋,弯弯的眉毛,原来自己这么好看呀!我噗地一声笑出了声。
晚上演出前,我和萍儿在台后默默记着词,唯恐台上忘词丢丑,心里紧张极了,老师看着我俩的表情,过来悄悄嘱咐,别紧张,和平日一样就好,看台下都是咱认识的人。尽管老师一再劝说,心里还是不踏实,像揣着小兔子一样蹦蹦直跳。离上台时间越近心跳就越快,只听见报幕的姐姐亮丽的宣布,下一个节目是快板,还没等姐姐说完,我和萍儿就上去了,不知是紧张所致,还是节奏太快了。二胡一拉响,我俩已在台前站立,真是高度集中了。随着前奏终结,板子,音乐,和词,和谐盘出,台下一阵阵掌声响起,萍儿比我胆子大,我不敢往台下看,似乎也听不到台下的称赞声,自己只知道没忘词,流畅地完成了一次任务。下台后,老师和宣传队的姐姐哥哥们把我和萍儿抱了起来,不停地夸奖我和萍儿。我第一次感到为大家带来快乐而兴奋不已。
说起剪窗花,贴窗花,可是儿时最美好的事。
每每过年,邻家嫂子可忙了,四邻八舍的都找嫂子剪窗花,嫂子手巧,剪窗花信手拈来,不用画图案,仿佛纸上就有现成的图案,把鲜红的纸左叠右叠,拿起剪子就剪,一会儿,一幅意蕴丰满的剪纸月亮便呈现在眼前,月亮里面双龙戏珠,双龙飞凤,妙不可言。什么狮子滚绣球,雄鸡鸣晓,猫咪玩耍,嫂子可真是拿手好戏。
过年贴窗花也是有学问的。因剪纸图案线条纤细,贴时要细致,一旦马虎,线条不是断了就是皱巴了,影响美观。
当洁白的窗纸,贴上红红的月亮,窗户四个红色报角,真是美丽至极。它意喻着团圆美好,龙腾兴盛,意喻着阖家欢乐,幸福美满。
蒸花糕,除夕夜,拜年
母亲蒸的花糕非常漂亮,发好的面,分成几个大小不一的小面团,用一大块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形,做花糕的底盘,底盘上用红枣一圈一圈排满,然后再盖上一层薄薄的中等圆饼,再用枣排满,就这样排到三四层,最上面用面做成葵花状,插上一个枣,花糕就做成了。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一座红枣塔山似的花糕便出炉了。母亲要蒸好几个花糕,一个年夜祭祖,其他的送给姐姐们,和姥姥。预示着吉祥如意,平安祥瑞。
母亲除了蒸花糕,还蒸面鱼,面刺猬,都各有特色,用在除夕敬天祭祖。
年夜饭是小时候最甜最香的味道。也是最讲究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
除夕晚上,母亲在屋子中央正堂那张八仙桌上,摆上鸡鱼肉,菜类,各五碗,供品后面摆上祖宗牌位,排位下有香炉,香烟袅袅。
小时候家里不守夜,但小孩子心盛,提着用萝卜做的灯一起玩耍,玩到很晚才肯睡。初一早上应该早早起来,眼皮却好像粘合在一起一般,任母亲三番五次叫,也不愿意睁眼。记得母亲初一早上叫我和弟弟,都是悄悄的,从不大声,打喷嚏也不让,如果想打喷嚏,就捂住鼻子揉,那时不懂什么原因,只觉得奇怪,过年怎么这么多说道?也不敢问,母亲糊弄我和弟弟说,大声说话就惊动了天神,一年没有好运气。只好听之任之。
起来后,洗漱干净,穿上新衣服,先给祖宗磕头,再到院子里给天老爷磕头,东南西北方向全磕,意思是一年四面八方路畅通,财源广进。然后才给祖父母,父母磕头,祝福长辈们健康长寿。
再就是给三亲六故,亲朋好友拜年了,无论到家中还是路中相遇,都双腿跪下磕头拜年问好,否则是大不敬。
听起来似乎有些刻板,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人处世,人情世故总得有规有矩方得始终呀。
离开家数年,这淡淡的笔墨凝聚着浓浓的年味,这浓浓的年香诱引着我深深的思念,这规规矩矩的年风,教会了我人生最基本的礼仪道德,这儿时的年味充满我幸福美好的回忆。
2019.01.1421:30落笔
#羽西ⅹ简书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