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11王霸篇诗解2信立而霸权谋立亡
题文诗:
德虽未至,义虽未济,然理略奏,刑赏止诺,
信乎天下.臣下晓然,皆知可要.政令已陈,
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
不欺其与.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
与国信之.虽在僻国,威动天下,五霸是也.
非本政教,非致隆高,非极文理,非服人心;
注重方略,审劳适佚,谨其畜积,修其战备,
齺然配合,上下相信,莫之敢当.齐桓晋文,
阖闾句践,皆僻陋国,威动天下,强殆中国,
略信于人.信立而霸.挚以功利,不务张义,
济其信用,唯利之求,内诈其民,而求小利;
外诈与国,而求大利;内不修正,其所以有,
欲人之有.臣下百姓,诈心待上,上诈其下,
下诈其上,上下离析.敌国轻之,与国疑之,
权谋日行,不免危削,极致而亡.齐闵薛公,
故用强齐,非修礼义,非本政教,非一天下,
绵绵常务,结引驰外.强以破楚,诎秦败燕;
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身死国亡,
为天下耻,言恶必稽.不由礼义,唯由权谋.
【原文】
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1>,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2>,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3>。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4>,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5>。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6>,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7>,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8>,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注释〕 <1>理:事理,各种事情的具体规律。略:大致。奏[còu 音凑]:通“凑”,会聚,引申为综合、全部掌握。<2>已:止,禁止,不准许。 <3>其:指代君主,要[yāo 音妖]:约,结,指建立合作关系。 <4>綦:通“基”。这里指国家的政治基础──道义。 <5>伯:长,指诸侯的盟主,后世常用“霸”字。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霸,古人所指不尽一致,战国时代的人往往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也如此,详下。 <6>綦[qí 音齐],极。 文理:区别等级的礼议制度。 <7>齺[zòu 音邹]:上下牙齿相咬,形容上下相对,密切配合。 <8>齐桓:齐桓公,姜姓,名小白,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晋文公,献公子,姬姓,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楚庄:楚庄王,姬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 阖闾[hélǘ 音合驴]:或作“阖庐”,姬姓,名光,春秋末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 句践:或作“勾践”“鸠浅”,春秋末越国君主,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
〔译文〕
德行虽然还没有尽善尽美,道义虽然还没有完全做到,然而天下的事理大体上掌握了,刑罚、奖赏、禁止、许诺在天下已取得了信用,臣下都明白地知道他是可以结交的。政令已经发布,即使看到自己的利益将要有所损害,也不失信于他的民众;盟约已经签定,即使看到自己的利益将要有所损害,也不失信于他的盟友。像这样,就会军队强劲、城防牢固,而敌国害怕他;国家统一,道义彰明,而同盟国信任他。即使住在偏僻落后的国家,他的威势也可震动天下,五霸就是这样。他们虽然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没有达到最崇高的政治境界,没有健全礼仪制度,没有使人心悦诚服;但他们注重方法策略,注意使民众有劳有逸,认真积蓄,加强战备,像牙齿啮合那样君臣上下互相信任配合,因而天下也就没有人敢抵挡他们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人都处在偏僻落后的国家,他们的威势却震动天下,他们的强盛危及中原各国,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取得了信用啊。这就是我所说的把信用确立了就能称霸诸侯。
【原文】
挚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济其信<1>,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2>,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3>,齐闵、薛公是也<4>。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5>,西足以诎秦<6>,北足以败燕<7>,中足以举宋<8>;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9>,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10>。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注释〕<1>济:《集解》作“齐”,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济:成。 <2>修正:整治。以:同“已”。 <3>綦:极。使动用法。 <4>齐闵:或称齐涽[mǐn音敏],即齐闵王,亦作齐涽王、齐愍王,战国时齐国国君。 薛公:战国时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号孟尝君,因为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而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故称薛公。他曾任齐闵王的相。后奔魏,任魏昭王相,合秦、赵、燕之兵共伐齐。 <5>齐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1年),与秦国一起击败楚国(见《史记·六国年表》),闵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86年),割楚之淮北(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6>齐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98年),与韩、魏共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7>齐闵王十年(公元前314年),乘燕国内乱而攻燕,大胜。见《史记·燕召公世家》及《六国年表》。对齐闵王的即位年代,古有异说。此事今人都认为发生在齐宣王在位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此事虽发生在齐宣王之时,却是齐闵王为太子攻燕,所以荀子归于闵王(参见于鬯说)。 <8>齐闵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86年),攻灭宋国。见《史记·六国年表》。 <9>此事发生在齐闵王四十年(公元前284年)。及以:相当于“及”。 振:拔起。 槁:枯木。 <10>稽:查考。
〔译文〕 领导全国人民去提倡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那道义、成就那信用,唯利是图,对内则肆无忌惮地欺诈他的人民以追求小利,对外则毫无顾忌地欺骗他的盟国以追求大利,在内不好好管理自己已有的土地财富,却常常想取得别人所拥有的土地财富。像这样,那么臣下、百姓就没有不用欺诈的用心去对待君主的了。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就是上下离心离德。像这样,那么敌国就会轻视他,盟国就会怀疑他,即使权术谋略天天在搞,而国家也免不了危险削弱,到了极点,国家就灭亡了,齐闵王、孟尝君就是这样。他们在强大的齐国执政,不是用手中的权力去修明礼义,不因此而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不凭借它来统一天下,而是接连不断地经常把勾结拉拢别国、驰骋于外国作为自己的要务。所以他们强大的时候,南能攻破楚国,西能使秦国屈服,北能打败燕国,中能攻占宋国;但等到燕国、赵国起来进攻他们的时候,就像摧枯拉朽一样,闵王便身死国亡了,成为天下的奇耻大辱,后代的人谈起恶人,就一定要提到他。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他们不遵循礼义而专搞权术阴谋啊。
【原文】三者<1>,明主之所谨择也<2>,而仁人之所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3>。
〔注释〕<1>三者:指“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2>《集解》“所”下有“以”,据世德堂本删。下句同。 <3>善于选择的“立义”、“立信”而称王、称霸,不善于选择的用权谋而灭亡。
〔译文〕 这三种情况,是英明的君主要谨慎选择的,也是讲究仁德的人一定要弄明白的。善于选择的,就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别人就会制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