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携白鹿倚明月 (blwy863)
俗话说“上游天堂下有苏杭”,在人们的认识中,杭州就是江南的代表,那里有着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吴侬软语,才子佳人。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才华让人惊叹、政治理想让人敬仰、而仕途坎坷让人悲叹。
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到六年(1091)年,当苏轼带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才华来到杭州,这个江南繁华之地,会给豁达爽朗的苏轼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元祐四年三月,52岁的苏轼,在朝廷中政治纷争中进退维谷,遂请求宣仁太后派遣到杭州任职。这也是他的第二次杭州之行。
七月,苏轼来到杭州上任,就遇到大旱,随后又出现饥饿和瘟疫。他立即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免去杭州三分之一的供米。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库的大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救民,安排医生为民治病,让杭州很多老百姓都在这场天灾中活下来。他说:"杭州是水陆交通要道,死于疫病的人比别处多些。"于是募集钱二千缗,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随后积贮钱粮来防备瘟疫。
杭州这个地方靠海,地下水苦涩难饮,在唐朝的时候,刺史李泌引来西湖水打造六口井,满足了老百姓用水需求。后来白居易又把西湖水引入漕河(大运河),用河水灌溉了上千亩良田,老百姓从此富裕了起来。后来,几乎每年都要疏通治理河道才能灌溉。到了宋朝初年,引用江浙潮(钱塘江)水灌溉,潮水淤积严重,经常发生水患,百姓苦不堪言,六口井也差不多废弃了。
看到这种情况,苏轼在杭州考察了一番,把茅山、盐桥两条河水疏通,一并汇入漕河(大运河),重新修葺了六口井。清除了西湖中的淤泥,建造了贯通南北三十里长堤,供行人使用。招募老百姓在西湖种菱角,还解决了湖面疯狂生长葑草。每年菱角的税赋,既能做修缮管理西湖的费用,还能赈灾。同时,在长堤两侧和西湖中,栽种杨树、柳树和荷花,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画,杭州老百姓成为“苏公堤”。苏轼有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亦是最好的写照。
江浙潮(现在的钱塘江)水从海门东流入,水势汹涌澎湃,而浮山屹立于江水中,和渔浦等山犬牙交错,导致每年损坏的船只不计其数。苏轼让人从浙江上游石门之东开凿漕河(大运河),把浙江潮(钱塘江)水周围的溪水河水一并引入。又在龙山大慈浦北边的小岭,开凿小岭六十五丈疏通岭东古河,让古河与龙山漕河(大运河)顺利交汇,这样避开了浮山的凶险路线,即方便了民间行船,也保证了朝廷运输顺利通行。
苏轼在杭州的功德业绩,给老百姓带来莫大的利益。为了纪念他,老百姓家家户户挂着他的画像,又建立生祠,报答他的大恩大德。
时至今日,杭州的老百姓依然能够受益,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苏东坡纪念馆,这大概我们所说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