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晨读就想到了一本书《正念的奇迹》。书中,作者一行禅师分享了他和他徒弟的一个小故事: 两人在吃橘子,徒弟掰了一片放在嘴里,然后马上又去再掰下一片。一行禅师看到后跟他徒弟说“你应该先把嘴里的橘子吃了。” 保持正念,就是只想当下正在做的事。吃橘子,就好好品尝嘴里正在吃的橘子,吃完了再去掰下一片。
今天讲的深度工作,教我们的是怎样能够不被别的事情干扰,专心的好好工作。工作时只想工作,这一点和保持正念很像。无时无刻都保持正念真的很难,我们可以试着先在做最重要的事时保持正念。
1. 化诱惑为动力
用手机看书的时候忍不住刷刷微信朋友圈,用电脑写文档时忍不住看看淘宝。貌似一直都在看书和写作,但其实效率很低。现在手机网络瘾人人都有点,很多人都想直接戒,但其实也可以让这些诱惑成动力。
很多时间管理的网络课都会教一招战胜拖延症的战拖法,就是把所有为不想工作找的借口变成完成工作中阶段性成果的奖励。这样被抵御的欲望不会被无限制的压抑着,而是变得有盼头了。
写完这一段吃杯咖啡,看完这一章追个剧,都是给自己的小奖励。当然这个奖励要适可而止,如果奖励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都长,那就肯定不行。
2. 按深浅度,科学规划工作
现在我发现了生娃的又一大作用-多个监督的。我们家晚上的作息是: 回家后做饭,吃饭,洗澡,和她一起读绘本,她睡觉我写晨读感悟。以前如果她贪玩或是磨叽,我就会跟她说“你把时间浪费在xxx上了,所以今天就没时间一起看书了。”
终于有一天我嗨歌兴致正高,就唱了一会。当晚又晚睡了,女儿来句“你把时间浪费在音乐上了,所以今天晚了。”
看着三岁不到的小人竟然有这样的观察能力,我只好认错。好吧,既然我要做她的好榜样,那就要知错就改。
第二天就订了计划: 听歌看电视这些都算是娱乐消遣,烧饭吃饭做家务这些算是浮浅工作,都不用太多脑力,可以一起做。写晨读感悟、读书、陪孩子玩都是需要全神贯注的深度工作,需要安排大块时间,不能混在一起进行。
所以我们家作息就变成: 我做饭时看电视,吃饭时我们聊天,洗澡时唱歌,一起读绘本,女儿睡觉后我写晨读感悟。
执行下来,效果很好,女儿和我也都准时睡觉了。科学的规划任务,一下就变得很高效。任务都圆满完成,成就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