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信息和发展性重构
作业:你怎样理解生命周期信息和发展性重构两种心理干预?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明确指出青少年及其父母不同时期各自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些均是为了保障家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
生命周期信息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是为了让挣扎在心理状态下的家庭,减少防御心,降低羞耻感,进而增强合作。这些信息也试图将家庭视作一个整体。在任何情况下,这种信息传递的精神世界变的:尊重人际互动作用,正常发展仍具有重要性。重构,使得家庭成员改变思考方向转向真正重要的,摆在他们眼前的发展任务。
仪式
作业:什么是仪式?通过书中三种仪式,你怎么看仪式在家庭治疗中的目的?
各类文献中“仪式的”这个词,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比如说受戒仪式;或者是日常的互动,比如说家庭聚餐;或者旅程开始仪式,比如离家仪式;治疗仪式,比如米兰学派的单双日仪式。
同时症状也被视为有意图的仪式,旨在指引家庭穿越转折期的困难。
赛尔文尼给仪式的定义是:“一种和一系列伴随语言规则和表达的行为,由家中所有家庭成员表现出来。一是在每个细节之处都有其规定:必须在什么地点,最终重复的数量,谁来讲那些口头的表达,按照顺序来讲等等。”
书中的三种仪式,在家庭治疗中,起到的作用,都是打破了他们原有的沟通模式,在仪式的环境下,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或者没有实现的愿望进行想象中的满足,用以替代现有错误的模式,并且修复以往的创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文化话语以及外化问题。
1.你怎么看待文化话语在咨询中的应用?
这里的文化话语应该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俗语。也就是一些既定俗成的看法和观念。比如中国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到老”“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等等
这些俗语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定的提醒和借鉴作用,但有一些的确是已经不合时宜了。这些既定的文化话语会对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有时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容易把小问题灾难化,有很多也是因为这些的影响。所以家庭治疗可以针对这些既定的文化话语进行工作,改变家长的看法,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留下对我们真正有用的。而不是被这些文化话语所左右。
2.怎么理解外化问题技术
作者说,想问题的话,需要多部分协作的技巧,去主旨再将青少年有问题分离里面,让她和他不再饱受责难和不在等同于坏。
这样的技术就是把人和问题区分开来,把孩子的行为和他本身区分开来。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他的行为。当我们能够接受孩子,而只是需要孩子改变问题行为的时候,就能够解决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更愿意配合改变他的问题行为。
3.你身边有类似的文化话语影响的案例吗?如有,请描述(选做)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告诉我们:“犯了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孩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话语!有了坏行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只有改正了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或者有良好行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个好与坏,全凭家长和老师的一言堂式的裁断。建立的评判标准,造就了多少有剧烈内心冲突的孩子呀!又造就了多少自我否定,以及讨论好性格的孩子呀!大多数中国人终其一生都只是为了追求别人的认可。不可为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