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前几日听人说书,听到这一首定场诗,诗之深意,不用多作解释,读完便知。诗曰定场,用为压言,说书人醒木一拍,便提醒观众,今天新的回目与内容,就要开始了,请观众静一静,不要再说话了。可是这一首定场诗,却让我听完思绪万千,完全没有听书的兴趣了。
于是便伸手翻开另一本书,入目便是这样一句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李斯临死前对他二儿子说的话。
李斯,楚国上蔡人,也就是现在河南驻马店人。于是脑海中便有了李斯抄着一口流利的河南话,游说说着陕西话的秦王云云……不过也就是想想罢了,因为后世衣冠南渡,汉人南迁,那个时候的语言与发音,可能在粤语或闽南语中还有所保留吧。
李斯小的时候喜欢观察小动物,不过这个兴趣应该没有坚持下来,否则他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政治家,而是会成为一个像达尔文或法布尔那样的生物学家,毕竟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观察小动物。不过法布尔看的是昆虫,而李斯看的是老鼠罢了。喜欢看老鼠的李斯并没有写出一部《耗子记》来,而是在看到了厕所中瘦弱惊恐的老鼠和粮仓中肥大安逸的老鼠的不同境遇后,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其所处耳!我想那个大仓里面可能并没有存储李斯家的粮食吧,不然他可能不会还有心情在此感叹,而那老鼠面临的问题,也许就会是“李斯喊打”了吧。
李斯在看了老鼠的遭遇后,认为人的成就是跟他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关系的,必须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的支撑,于是他就来到了齐国,拜大儒荀子为师,荀子名为大儒,但实质上,可能更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学家,因为他教给李斯的,不是中庸仁爱之道,而是帝王霸业之术。而李斯在学到了这些知识后,理智的分析了七国的实力与形势,决定动身前往秦国,见到了传说中秦始皇的爸爸——太史公是这么说的——吕不韦。
并通过吕不韦,见到了当时还是小屁孩的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说是游说秦始皇,其实就是说给吕不韦听。谈话内容大致的意思就是,秦国现在很强大,现在不灭六国,机会稍纵即逝。秦王听了很高兴,就拜李斯为长史,也就是丞相秘书。从此李斯就开始派特务游走与六国之间,招贤纳士,离间君臣,听话的就给钱收为己用,不听话的就派刺客杀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叫断绝六国人才储备,再没有可用之人。
六国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韩国就派了一个叫郑国(姓郑名国)的水利工程师来到秦国,名义上是修筑水渠,实际上是来当间谍。结果被秦国给发现了,于是小政很生气,就下了一道命令,要驱逐所有从六国来的游说之士,包括李斯在内,这下李斯坐不住了,为什么呢?其一,李斯不是秦国人,他是秦籍楚裔,也就是楚侨(不是电视剧的楚乔),所以他也在驱逐之列。其二,他这些年来干的工作,跟民国时的戴先生没什么区别,各国都恨透了他了,离开秦国,他无处可去。
所以李斯就向秦王上疏,力谏其事,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以下两点:
一、人才。
众所周知,秦国强盛是从穆公开始的,而穆公所用的百里奚等五人没有一个是秦国人,而后世变法强秦的商鞅是卫国人,游说连横的张仪是魏国人,远交近攻的范雎也是魏国人,你的祖上这么些君主,能够制霸六国,靠的全部是外国人,所以他们是哪国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为谁做事。
二、宝物。
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而现在秦王却能用昆山玉,骑纤离马,持太阿剑等等这些东西,秦国生产不出来,既然要排斥六国,那这些东西你也就别用了,还有河南的美女,四川的颜料,安徽的珠宝,这些你也都一并驱逐了吧。
韩非子《说难》中有云: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要想说服一个人,一定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从这个角度来,才可以成功。秦王政当时年纪也不大,可能并不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那么年轻人喜欢什么呢?当然是珠宝玉器,美人宝马这些东西了,所以李斯成功的用这些东西,阻止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为秦国保留了大量的人才,包括郑国渠也成为秦国后来重要的水利工程。
从此之后,李斯便越来越受到秦王的重视,辅佐秦王一扫六国统一天下,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焚经书,坑术士,泰山封禅,创造小篆,功高劳苦,地位崇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首任丞相。随秦始皇巡游天下,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个毁誉参半,梦想成仙的千古第一帝在东巡到沙丘的时候,完成了成仙的梦想,驾鹤西游了。
而李斯的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他将拥有的是无上的权力,荣誉与地位。也即将迎来死神的屠刀,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李斯又因为什么从权力的最高峰跌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他究竟是如何一步错步步错,以致于身死铡刀之下,落得个腰斩的下场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又到底该给他一个怎样定位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