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问题一:
优秀企业兼并的益处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带来更好的收益更规范的市场,但是这样长此以往会不会形成巨头企业对市场垄断场景了?
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企业规模和垄断中间的一个权衡,一方面兼并收购扩大企业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改进效率,降低成本,这是正面的效果;
但是另外一方面,市场规模过大的话可能会形成垄断,反而降低市场的效率。要想真正地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对垄断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一、垄断不一定是坏事
互联网时代是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因为互联网有一个网络效应,它会加快这种资源的集聚,形成一种自然的垄断。
但是一个企业如果是凭着垄断的地位固步自封,牟取暴利,这就是坏的垄断了;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不断地改进服务,和社会一块共赢成长,然后依靠不断的技术进步来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这就很难说得上是坏的垄断了。
第二、垄断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而且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垄断是可以永久保持的。
比如苹果打破了微软对于操作系统的垄断,微信抵御苹果对于 AppStore 应用收费的垄断。
比如微信正在开发小程序,因为小程序是可以脱离App应用存在的,从这点上来说也是为了打破苹果在这个方面的垄断。
这些事例其实再一次地说明了,世界上没有一种垄断是永远牢不可破的,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理解企业形成对市场垄断地位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你要区分什么是好的垄断,什么是坏的垄断;
第二个,你要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垄断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会不断地遭遇到潜在竞争者的挑战。
问题二:
购房者通过杠杠交易,即:银行贷款,购买房屋,在这个过程中间,尤其是房价下跌的时候,购房者、银行、开发商他们之间的利益变动是怎样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区分两种情况:
一、第一种就是房价下跌,但是购房人的偿付能力没有出现问题
这时候购房人损失的是房子价值的下降,但银行在这笔业务上没有损失,房地产商在这笔业务上也没有损失。
一、第二种就是房价下跌,但是购房人的偿付能力出现了问题
这个时候购房人就会出现违约,不付这一笔银行贷款了。但是因为你的房子是银行的抵押品,银行就会把房子收回去拿去拍卖。
这个时候购房人失去了房子,银行损失了稳定的利息收入,也损失了房子价值下跌的部分。
而房地产商的状态则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首先静态地看,房地产商在单笔的业务上并没有直接损失,因为房子已经卖出去了。
但是如果动态地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开发商也是有损失的,因为开发商开发房子都是动态滚动开发的,这个房子卖出去,然后去开发下一个小区,或者说同一个小区的下一期。
如果房价的跌幅很大,开发商手里的存货就会卖不动,这其实跟我们金融市场上讲的流动性危机非常像,存货卖不动以后就需要低价出售,有时候越低价还越卖不出去,这个时候开发商的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了。
而且由于开发商他们也是杠杆操作的,所以买地的资金经常是借来的,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房子销售不出去,他们的资金链就会断裂,也是有风险的。
比如 08 年次贷危机中,美国四大房地产开发商,有的是市值折半,有的甚至退了市。所以,房价真正要大幅下跌的时候,三方利益都要受损。
问题三:
恶意收购是悬在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可以约束投资者,所以恶意收购可以约束管理层,然后保护中小投资者?
这个问题从两层来看:
第一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恶意收购这个概念对应的不是善意收购,而世界上也没有善意收购这回事儿。
恶意收购对应的是协议收购。所谓恶意收购就是指协议收购谈不成,直接在市场上买股权进行收购,所以恶意这个词语针对的不是收购的动机,而是指的收购的方式,所以无所谓褒贬。
那么资本市场上的玩家是什么心态?他们都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做某件事情的,这一点他们不会因为收购方式而改变。有时候收购会对其他的人有利,比如说帮助散户抬高股价。
就像在万宝之争中“姚员外”的介入,就让小股民赚了几个涨停板,但是这是连带的效果,和“姚员外”的动机是没有关系的,“姚员外”的动机并不是要帮助散户,而是要控制万科。
其次,“恶意收购可能是约束管理层,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个观点就更加片面了。
其实恶意收购这个词在英文里叫 Hostile acquisition,它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当时很多做恶意收购的投资银行家,被称为资本市场上的兀鹰,也就是秃鹫,就是说它们是以食用动物尸体上的腐肉为生的。
这个词带有很大的贬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银行家进行恶意收购并不是为了约束管理者,只是他自己认为这里面有利可图。
比如可以通过恶意收购一家公司以后,将其分拆卖出从中牟利,也可以获得股份以后,去要挟敲诈公司董事会高价赎回自己手中的股份。
从此来看,银行家对公司进行恶意收购,完全都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的。
因此当我们说恶意收购好或者恶意收购坏,这种评价都是非常片面的,你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这种恶意收购,而要从每个案例的历史背景、行业背景、收购标的等等细节去分析,轻易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导致我们陷入片面的误区,然后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