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就是菜场,尤其是周末早晨的菜场。
天刚蒙蒙亮,菜市场门口一排早餐店前就热闹起来了。电动车和行人熙熙攘攘地绕着,让着,菜场门口的小街挤得比主干道还忙碌。“萝卜丝包两个!”“要根油条,再来碗咸豆浆!”笼屉打开,白气撞人,瞬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食客们一个接一个地从这团热气腾腾会变戏法的白汽中接过凭空长出来的包子、豆浆、油条、萝卜丝饼。边上面馆,进店的食客猫着腰从厨房的小窗里对正大厨喊上一声“一碗爆鳝面,不加葱!”“刺啦”,腰花正入油锅,锅铲的铿锵碰撞声中,大厨系着围裙,手臂上的肌肉饱满绽开,转过脸来对食客点头示意听到了。堂间,几人围着一张几尺见方的小桌子,脸凑着碗,呼哧呼哧地吸溜面条。吃罢,用纸巾擦去额头的汗,戴上吃面前叠好放在桌上的眼镜,边起身边打开手机付钱,下一个食客继续坐下开吃……
早餐店里逸出的热烘烘的水汽、萦绕鼻尖的饼香包子香面香、面对面还需要提高嗓门,用手比划的嘈杂,为烟火气。
进入菜场的甬道两旁,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坐着小马扎依次排开,把自家种的瓜果蔬菜码在展开的蛇皮袋上,带着泥土和露水,都是天一亮从地上采摘的。自然熟的西红柿红中带着盈盈的绿,像是面若桃花的二八少女着一身绿莹莹的裙子;青菜根部沾着泥土,叶片上带着些许虫子嗫咬过的小洞,一看就是绿色纯自然;茄子调皮地伸出手臂,趁人不注意勾住行人的裤脚;黄瓜傲娇地立在一旁,悠闲地撑着小黄伞。
走在其间,老太太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湿漉漉的泥土味和菜叶味让人感到安稳妥帖,贴近自然的生活气也是为烟火气。
进了菜场,讨价还价的交谈声、“嘭嘭”剁肉剁鱼的声音、鱼槽里“布鲁布鲁”冒泡的声音、捞鱼捞虾的“哗啦”声、海鲜水产的腥味、蔬菜的泥土味、旁人的香水味、脚下滑腻的脚感……各种强烈的感官体验一齐从四面八方扑来。
买肉时,卖了几十年肉的陈叔骄傲地告诉我今年儿子博士毕业,留在了市里一所大学当了讲师;卖鱼刘大姐的孩子在市里买了房,见我路过,欢喜地硬塞给我几条小鲫鱼给儿子炖汤喝;豆腐摊上只坐了个小女孩,安静地守着刻着“山”和“水”的豆腐用彩笔画画。有人买豆腐时,小女孩就站起身来熟练地从颤巍巍的豆腐上切下一块,上称,误差不超过一两。人们都知道女孩是不远处菜摊主王姐的女儿,一个人带着女儿守着两个小摊。不自觉地,打心底里敬佩这对母女,默契地不与她们讨价还价。
与菜摊主如老友般寒暄,互相照应,让单纯的买卖行为多了丝人情味,更为烟火气。
逛菜场,你会发现各式蔬菜按季上市,循环往复,规律地让人心安;你会看见每个人都在认真生活,用自己的双手供养着希望和梦想,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你会明白生活不过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简单质朴才是基础底色。菜场没有诗与远方,但有琐碎日常又治愈人心的烟火气和鲜活的生命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