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是从《礼记》中分出来的,在宋代又成为儒家重要经典,是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五经并列,《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两本书比较而言,《大学》在内圣的方法上更系统突出,而《中庸》中还包含像治国九经等,中庸之道更接近圣人之道,侧重外王。在内外之间,在自己与他人沟通之间,儒家的桥梁之一是推己及人。用这个“推”来实现真理的探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推己及人的联系。《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逐步实现需要有推己及人的道德自觉主动性和担当责任感。
“推”是推德,推恩,推善。需要以自己为出发点,立足点,然后向外推德。“明明德”意味着自我的发掘,把自己内在的光辉发掘出来,当人明白大学之道后,要进一步启迪自己去除杂念等等,而“亲民”需要将自我完善而获得的心性的提升推而及人。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新生。从这点推的分享性和主动性看,带有兼善或者说兼济天下的特点。
(2)与齐家治国的联系:家国一体,由家及国,推家到国
《大学》释“齐家治国”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它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