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世界晚熟》的作者所写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我并没有看过,虽然《我在北京送快递》是该作者的成名之作,但就算是觉得《我比世界晚熟》写得不错,也没有提起看那本书的兴趣。就像作者自己也说过,送快递的书之所以会大热,也是踩中了当时的社会之痛,而我对这个群体并不感兴趣。
《我比世界晚熟》中,作者20年的时间,做了19份工作,很多都是半年时间就做不下去了,原因是他有一些社交恐惧症。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喜欢回避问题的心态,作者是受不了跟同事很熟了,需要应付社交、交换隐私,甚至拉帮结派,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这种逃避,在整本书中都有不断地分析,这种自我解剖式的分析,吸引了我。
当一个人喜欢逃避的时候,其实是不愿意去面对事实,更不愿意去思考自己当时的精神想法。但该书作者却不断地剖析,不断地反思,让人感觉到,原来脆弱并不是一种错误。
很多书中都喜欢写自己多么多么好,就像这本书之前翻阅的一本企业老板写的书,在那个上大学都稀少的年代,他上大学很轻松,求学之路很顺利,家中几个兄弟也都是名牌大学,学成之后各个都是行业精英。这种书虽然不是在炫耀,但真的跟我们这些读者达不到共鸣。我其实很早就想说,整个网络都在说学霸学神,但真的中等生的经验是最值得分享的,为什么?学霸们很多自己学的那么好的原因都只能归结于天赋,又能说出个什么所以然来呢?就像去年高考有个语文满分的,全网都在夸,记者采访为何满分,说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喜欢摘抄。这个并不具有普世性,但全网就开始追捧这个,可笑吗。
在中国的学习方法里,中等生用了那么多功还是得不到顶尖成绩,是永远会被嘲笑的对象。看来,笑贫不笑娼,自古以来就是,不管是什么领域也是。这种劣根性,没有人反思,甚至还被差生制造出了内卷这种更可笑的词语。
回到这本书当中来,正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才会觉得原来做一个外人看来有些差劲的人,并不是一种该羞耻的事情。所以,看到作者不断地剖析自己,只会觉得我们也许不是感同身受,但确实有太多类似的被同等错误对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