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面对老师和许多家长,有人可以很自然的寒暄?
为什么别人能够只用5分钟,就和新同事“打成一片”,自己却只会坐在一边,当个没人理会的小可怜?
为什么有人取个快递,都可以和“小哥哥”聊上半天,而自己却只会说谢谢,再见?
别着急,这些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在下面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提出一个好问题,能让我们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促进双方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陷入一团乱麻中不知所措,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为用了错误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或许是因为你没有问对那个问题。
所以,提问是人际交往中的必备技能。有效提问,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必须装备的生存之道。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提问》这本书,是杨澜30年媒体生涯的心血之作。
她用自己30年来的职场亲历,总结了在不同场景下,面对不同人物的提问方式,并以此使我们相信,提问是一种底层能力,是每个人都会用到的能力。
一、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沟通
明辨始于善问。一个人的提问力,彰显在与外界互动质量的高低。
尽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话,但还是会经常觉得张不开嘴。
当“尬聊”成为一种调侃,映射出的是现代人沟通能力的减退。
因此,作者认为,提问是认知与沟通的语言方法论,是一种底层能力,每个人都用得上。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来说明。
1990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导演到北外招主持人。作者杨澜在参加面试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电视上的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为什么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有职业女性的形象?
因为这个提问给导演留下了“有思想”的印象,于是,经过多次面试后,杨澜成功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
生活中,当我们想要给某些人留下深刻印象时,就可以尝试使用提问的方式。
比如:你已经上班几个月了,因为怕说错话,一直很少开口,
结果,连在领导面前“刷脸”的机会都没有。这时候,如果你不想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就别再犹豫了,拿出勇气,问出你的问题。
你可以向领导请教,自己的职业规划该怎么做才好?或者简单粗暴地对他说:领导,您知不知道,我能把咖啡冲得特别好?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擅长的话题,你只要把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然后把它亮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就再也不用担心会被谁给忽略掉了。
提问,是一种方法,让你的存在能被发现到。只是要记住一点:开口提问的勇气,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所有的沟通技巧中排在第一位的。
二、营造气氛和建立关系
要让一个刚刚认识的人与我们倾心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营造出适合的谈话气氛以及,和对方建立融洽的关系。
1.营造适合的谈话气氛
任何谈话无论多么简单,都包含两种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我们要想在谈话过程中取得有价值的内容信息,首先就要学会营造气氛。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适合的谈话气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当你跟别人聊天时,很随意地问道:这么热的天儿,是不是糟糕透了?
别人通常只能回答你是,或不是。
类似这样的提问,就属于闭合式的提问方式,被称为杀手级的问题。
因为回答这种提问只能用是,或者不是,就像在做选择题,这是一种随时可能“杀死”双方对话的交流方式。
你有没有觉得这种问答方式有点熟悉呢?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像我们生活中,某些片段的影子。
好不容易周末休息,你本想和老公一起出去吃顿大餐。
结果,他却衣着整齐的出现在门前,你只来得及问一声:去哪儿?他冷冷的丢下两个字:上班。
然后,伴随这种问答方式出现的,除了有些压抑的情绪,往往还有无限冷场的气氛。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谨慎使用这种闭合式的提问方式,不然,很容易一开口就把天“聊死。”
还有一种提问方式,叫作开放式的提问。
比如,同样是关于天气的问题,你还可以这样问:
这几年夏天都这么热,肯定是“温室效应”惹的祸,你觉得呢?
类似这样的提问,因为会有好几种不同的回答,只要你能接得住,谈话就可以持续下去。
假如你是一名房产销售人员,以往打电话的时候,你会说:我们公司有一个XX项目,均价低,好地段,您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这时候,你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没有,然后挂断。
现在,你就可以换成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我们公司的XX项目,您觉得怎么样?有没有哪些地方特别喜欢?
如果对方回答,不知道,没听说过。你就刚好可以给他详细介绍一遍。
如果对方说,不怎么样,哪里都不喜欢,那么你就可以说:请问您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
这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是可以让你的谈话气氛变得有趣的开端。
2.建立融洽的交流关系
搞定了谈话气氛,我们再来说说如何建立融洽的交流关系。
作者在书里提到的方法之一,是寻找相关性。只有接近,才能够实现亲近,找到你和对方的相近点,是这个方法的关键所在。
你可以在谈话中,提起你们共有的朋友或都认识的熟人,哪怕是类似的成长经历或相似的名字,这些都可以是你在谈话中建立关系的好素材。
比如,作者会在采访克林顿时提及老布什,会在采访龙应台时提及李敖,也会在采访蔡澜时提及两人相似的名字。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给孩子开家长会时,可以跟旁边的家长聊聊孩子的挑食问题,互相吐槽说,孩子总是喜欢偷偷看手机,而这一点让你头疼不已。
或者跟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时,你也可以顺便问问她,口红的颜色是哪个牌子?怎么好像跟你的有九成相似。
这个方法虽然好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起严肃的公共话题,以私人话题开始,常常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这个私人话题,一定要在对方感兴趣的范围之内。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面对陌生与未知,有时候鼓起勇气向前一步,提出问题,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一半。
当我们纠结于,是继续默默加班,还是主动接待难搞的客户时,其实问题已经产生了。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么不妨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从这一刻起,开始改变呢?